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81.
江苏新农保发展领先于全国,但农村养老问题仍十分突出,表现为年剩余积累少,个体自我养老保障能力有限;子女人数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家庭代际养老保障功能弱化;新农保养老金额偏低,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不强。其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低,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子女养老意识淡薄,养老保险城乡差异大。认为应提高农民收入,强化土地养老,重视家庭代际养老,发展商业保险。 相似文献
82.
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土地保障功能的日益弱化对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加快我国"新农保"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建立新农保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出发,在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加强制度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83.
2004年我国出台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相对于我国之前实施的社会政策,该政策具有机制创新、理念创新和程序创新等创新性特点,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根据实地调查的分析,得出“奖扶制度”仍存在覆盖面不广、养老支持力不大、政策可塑性差、政策风险大等问题,从而也影响了政策在当前的生育导向作用。因此,提出将“奖扶制度”并入“新农保”,建立“三权分立”的新制度,将能有效避免奖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政策功能。 相似文献
84.
使用CFPS 2010—2018年5期数据,考察农户参与新农保后收入增长的差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户在期初参与新农保会显著提高其收入增长率,这主要是由于缴纳保险费用后农户预期养老风险的降低,会提高家庭的农业生产投入,促进经营性收入增长。并且,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农保对较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促进效果更大,有利于农村包容性增长。因此,应当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应对养老风险的能力,将健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作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包容性增长、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85.
基于农村消费结构的视角,选用ELES模型,对G省实施新农保制度前后,农村居民的消费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居民在食品、衣着和居住等方面的边际消费倾向降低,而医疗保健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基本支出结构有所改善;同时,农村居民对非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提升,但基本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新农保制度实施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成效并不显著。建议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新农保制度的投入,积极开展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尝试建立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86.
施风蕾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2):48-51
基于全国及江苏省2011年度人口、财政等方面的数据,对江苏省新农保基金筹集主体的筹资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进而提出加大新农保宣传力度、积极落实财政补贴资金、加强基金监管等建议,以便真正实现新农保制度的设计初衷。 相似文献
87.
88.
本文通过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解读,分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阐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产生的社会必要性。重点分析新农保政策的实施现状及其意义,研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发展趋势,为2020年新农保覆盖全国的目标做出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89.
90.
文章通过对辽宁省彰武县400家农户“新农保”的问卷调查的分析,揭示出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保”保障水平低下的问题。通过对提高“新农保”待遇水平的几个路径选择的分析、比较,提出中央财政补贴这一路径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对如何完善中央财政投入机制进行了探讨,建议对“入口”和“出口”同时进行财政补贴,以保障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养老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