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35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文章立足新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薇拉·凯瑟三部地域文学作品的“流动”主题。通过考察凯瑟作品中“流动”带来的角色身份的变化和个体与地方的相互影响,揭示了美国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文化动因。凯瑟敏锐地觉察到不同地域间的流动对个体、社会和文化的塑造力,其创作以鲜明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多元性突破了传统地域文学的围囿,借助流动性使特定地域中的个体成为世界居民,同时将隔绝的地域与世界建立联系,展现了流动和栖居的辩证统一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刘黎红 《东方论坛》2006,(3):102-107
五四时期整理国故的潮流中有两股势力,一为以胡适、顾颉刚为代表的新文化人士,一为以梁启超、柳诒徵、顾实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人士。双方在整理国故的目的、方法和态度上有明显的不同。在目的上,前者更注重揭示国故真相,进而批判国故;后者更注重“保存国粹”、“扬我国光”、“翊进世运”。在方法和态度上,前者提倡训诂、考据的汉学风格,追求“为学术而作工夫”的研究态度;而后者却更注重阐发义理的宋学风格,倾向于“学问之非为学问,必有益于社会国家。”  相似文献   
103.
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证了高等学校党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学校党建要利用自己的人才资源优势,在新时期完成传播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进思想和文化;要培养青年大学生对党的坚定信仰,加强大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和领导.  相似文献   
104.
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救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策派是个深受误解的文化学派,它在贝塔朗菲之前就运用系统方法──“文化摄相”法审视现实,思考问题,研究社会科学;它清醒地看到了五四启蒙理性的弊端,力倡“反理性”的人本主义,以突破僵死“理性”的桎梏。而其目的是博采并蓄地融合中西文化,建构理想人格,创造民族新文化。  相似文献   
105.
澳门海港独特的发展历史、特殊的国际地位 ,以及中西文化交融形成的过程与特点 ,造就了澳门独自的文化特征 ,并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回归祖国后的澳门将在2 1世纪利用其文化特色与各种海外关系 ,为澳门的发展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发挥对外的中介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06.
五四新文化思想对21世纪国民素质结构调整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思想从深处震撼了 2 0世纪人们的文化心理层面 ,促进了国民素质观念的转变。在 2 1世纪 ,应充分发挥五四新文化的育人功能 ,调整国民素质结构 ,使国民素质具有开放性、竞争性、适应性、应变性和超前性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7.
学术精神的失落与大学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军 《云梦学刊》2007,28(4):15-15
晚清以来,随着现代大学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大学逐步成为学术精神的守护者、传承者与发扬光大者,在推进现代学术的萌生、发展与转型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如果没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语)的北京大学,我们很难想象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够狂飙突进、如火如荼的进行;如果没有西南联大在“国难时成为文化的支柱”,我们很难设想经历了漫长的抗战的颠沛流离之后,我们还能拥有完整而健康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08.
20世纪初期,面对外辱内患,无数先贤以复兴中华为己任。文化复兴是继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国人自强的文化思考,体现为复古、西化、调和三种路径,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尝试。加深这一研究,正本溯源,既是深化新文化研究的题中之义,也是对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与启示。论文以辜鸿铭、胡适、梅光迪、陈序经、梁漱溟等先贤的文化复兴思考为中心,分析考量其文化建设的路径与多种可能,并思考对当下的启示,认为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化复兴既要遵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要坚守自身文化的本色,方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彰显自身的话语与独特,一国之立必有其独特文明方为可贵。  相似文献   
109.
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广大农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是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新农村呼唤新文化,挖掘内在潜力,创新理念、内容和手段,是新农村新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0.
1930年代,中共和左翼文化人士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一场旨在抗日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启蒙运动。作为北平思想文化界的领军人物和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长,陈伯达在新启蒙运动的发起、发展、高潮以及最后走向结束的各个环节,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陈伯达与新启蒙运动的关系入手,系统阐述了其发起新启蒙运动的动机及思路,揭示他在新启蒙运动各个历史阶段的理论贡献,进而并对他在新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