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31.
湖南旱灾灰色灾变预测模型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0-2007年湖南干旱灾害发生时间以及灾情统计数据,利用灰色灾变理论,建立旱灾灰色灾变模型,研究湖南旱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发现湖南干旱轻、重灾害基本上平均以5—6年为一周期交替出现,但最近几年内特大旱灾发生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小。通过建立灾变预测GM(1,1)模型,对湖南未来15年的旱灾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1、2019、2022年三个年份将出现特大旱灾。 相似文献
32.
张帆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1)
一九三四年,浙江遭受重大旱情,旅沪浙籍人士组建临时性赈济组织甲戌全浙救灾会对家乡进行赈济。全浙救灾会对浙江旱区的帮助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主动筹资对灾民直接赈济;第二,积极联合其他慈善团体,共同募捐,对浙江灾区施赈;第三,利用会员个人社会活动力以及团体影响力,向政府施加影响争取官方赈济资源。通过这些方式,全浙救灾会对浙江旱区的赈济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显示了近代民间团体力量对赈灾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3.
周惠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1-55
旱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常见题材。文学中的旱灾描述除关注到传统信仰的遗留和新变之外,更多集中在对现实世界的镜像展示:深重的苦难、有限的抗争、对立式的反抗和人性的杂糅。文化流传与历史证言之间的自我选择,使旱灾的"人间性"和写实姿态得以确立。文学于记录、回应时代方面之得,映衬出灾害书写在独立性和多样性层面之失。 相似文献
34.
近代北中国旱灾成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北方发生多次特大旱灾 ,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究其原因 ,自然方面的固然存在 ,但旱灾的严重程度最终取决于社会原因。近代政治腐败 ,差徭繁重 ;社会动荡 ,战乱频仍 ;乱伐滥垦 ,破坏植被等都加重了旱灾的危害。要减轻旱灾对农业的危害 ,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必须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使农民安居乐业 ,同时 ,在北中国 ,保护植被 ,植树种草是从根本上治理旱灾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35.
36.
杨鹏程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83-87
清朝后期湖南旱灾大多为插花性干旱,较少发生全省性大范围干旱。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与干旱延续的时间成正比。若发生在春季耕种期会延误农时;若发生在夏秋农作物生成期会导致庄稼失收或绝收;旱灾造成粮价上涨,还会诱发疫灾和蝗灾;严重的旱灾可能威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造成人口死亡、社会恐慌和动荡。 相似文献
37.
鞠明库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110-113
明代河南旱灾具有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后期重于前中期、空间分布广、地域和季节分布不平衡等特点。频繁的旱灾,引发了严重饥荒、诱发了其他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为应对旱灾,河南社会采取了兴修水利、积粮备荒、蠲免赋税、组织赈救、祭祀祈雨等措施。但在明末罕见旱灾的打击下,在政治腐败、财政空虚的大环境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38.
去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农作物大面积绝收,千百万人和大牲畜饮水困难。3月22日以来,西南部分地区出现了降雨过程,但早区大部仍无有效降雨,除重庆农业旱情有所缓解外,西南重早区旱情仍然持续。 相似文献
39.
刘洪彪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4):119-123
1936-1937年,重庆及附近的江北县和巴县爆发了特大旱灾,对城乡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政府和民众都进行了祭拜神灵救灾.在当时较为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祭拜神灵求雨迎合了民众盼雨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灾荒时期人们的心理动荡,对疏导民众对灾荒的恐慌心理,维护社会稳定有较大的作用.当然,祭拜神灵求雨浪费大量时间,耽误了科学救灾的有利时机,所浪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也大大影响了科学救灾的成效. 相似文献
40.
干旱是我国最为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在我国,每年旱灾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5%以上,1950-2000年所统计的5项气候灾害(干旱,雨涝,台风,冻害,干热风)中,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约占总灾害频次1/3,为各项灾害之首.自2008年10月以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正在威胁着河南、安徽等我国的粮食主产省份.日前,旱情仍在持续发展,已波及12个省份,致使我国的夏粮生产面临着多年少有的严峻挑战.旱灾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