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基于对农业旱灾脆弱性理论分析,从自然、经济、社会、科技四个维度设计农业旱灾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运用BP神经网络法对重庆市2001-2015年农业旱灾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考察农业旱灾脆弱性程度的动态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结论表明:重庆农业旱灾脆弱性程度总体上呈减弱趋势,但是面临极端气象条件时依然表现为重度脆弱。在旱灾脆弱性的驱动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能力是驱动旱灾脆弱性下降的主要因素;农业的自然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水平较高,严重影响了脆弱性总水平的下降。因此,农业旱灾风险脆弱性管理需要继续强化经济脆弱性和科技脆弱性管理的同时,重点是做好农业旱灾风险的社会脆弱性管理。  相似文献   
72.
2010这个春天,当很多人还没来得及收拾心情,还沉浸在新年美好祝福中的时候,一个个揪心的消息却接踵而至——智利8.8级强震,墨西哥北部7.2级地震,中国的西南旱灾,北方冰雪灾、沙尘暴,山西王家岭矿难,新近的玉树7.1级地震,湘江流域水灾……  相似文献   
73.
天气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明显的。在重庆地区的天气灾害中 ,水灾和旱灾频繁出现。其中旱灾对重庆市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显著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4.
民俗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灾害研究以灾害文化为对象,旨在通过传承灾害记忆达到防灾减灾、灾后恢复的目的,即实现灾害的"文化化"。以旱灾为例,论述灾害是一个包含语言、民俗行为、物象景观等多元叙事形态的综合叙事体系,既是对灾害文化记忆的构建,又蕴含着基于灾害"文化化"逻辑的民俗应对路径。  相似文献   
75.
从农户微观角度出发,以Hoovering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农户农业旱灾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利用其对湖北省襄阳市曾都区的农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水利设施较好、地势平坦、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村落,农户的整体农业旱灾脆弱性相对较低;农业贷款对农户的农业旱灾脆弱性有显著影响,灾害补贴对农户的农业旱灾脆弱性影响不显著。由此,提出降低易旱地区农户的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建议:加强易旱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基础水源工程建设进程;在易旱地区要加大农业贷款、农业保险、抗旱节水技术推广等惠农政策的力度。  相似文献   
76.
自然灾害关乎大众民生,影响着政治安定和社会发展.民国时期四川东北渠江流域的旱灾、水灾等发生较为频繁,发生范围广,危害严重.灾害给渠江流域内人民生命、社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由于渠江流域特殊的地形因素,加之民国政府的腐败,渠江防洪工程缺乏,水利建设较为滞后,防灾救灾效果差.  相似文献   
77.
刘立 《社科纵横》2007,(10):139-140
甘肃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其中以旱灾的发生最为频繁、严重。民国十七年至十九年(公元1928—1930年)西北地区发生了史上成灾最重的特大旱灾,甘肃则是此次灾害成灾最重的地区之一。本文旨在对形成此次特大旱灾的自然、历史及社会政治等各项因素进行探讨,为当今甘肃面临的抗旱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8.
嘉庆十九年,在皖中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皖中官商和绅士纷纷参与社会救助,这种捐助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保障力量,它反映了社会救助到此时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型。  相似文献   
7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旱灾多发期,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和江南、中原及西北等广大地区。旱灾的频繁发生,对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各封建政权对赈灾工作高度重视,及时采取了实物赈济、移民就食、减免租调和徭役、掩埋遗骸、放贷、减轻刑罚、节约开支及开关弛禁等一系列赈济措施,对于减轻灾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及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0.
任云兰 《晋阳学刊》2007,(3):124-125
一、近代华北自然灾害概况华北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大致包括河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和京津二市,区域内流贯水系以黄河、海河、淮河和滦河为最大。在历史上,华北地区的水旱灾害非常严重,春季干旱,影响农作物及时播种,夏季多雨,洼地积水成涝。西部高原山地如山西省多干旱,东部平原地区如河北省地势极为平坦,由于河流泛滥沉积物分布不均匀和河流沿岸的自然堤以及人工堤坝的阻塞,形成了许多排水不良的洼地沼泽和浅湖,常常出现洪涝灾害,尤其是位于九河下梢的天津经常在雨季发生严重水灾。此外,黄、淮、海等河经常泛滥决口,大量毁坏庄稼和房舍。据统计,1912—1948年全国共发生水灾7408次,而本区域内的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四省的水灾次数达到了2250次,占30%;旱灾全国共发生5935次,本区域各省共发生1993次,占33%;虫灾全国共发生1719次,本区域各省共发生757次,占44%[1]34。可见本区域灾害发生频率之高,几乎无年不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