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9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5篇 |
劳动科学 | 5篇 |
民族学 | 31篇 |
人才学 | 35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140篇 |
理论方法论 | 26篇 |
综合类 | 625篇 |
社会学 | 79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45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74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被动句相比,祁东方言中的“得、把”字被动句较有特色.本文主要介绍祁东方言中表被动的“得、把”字被动句的句法格式、语义特点,并进一步将其与普通话中“被”字句进行比较,阐释其不同点. 相似文献
52.
53.
北京有一个装修工,常常向旁人“吹嘘”,他不仅是张曼玉的普通话老师,还教过她的德国男友说中文。一个是普通装修工,一个是扬名世界的影后,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之间怎么会有交集呢? 相似文献
54.
推广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这是根据国家、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确定的。有些适应社会发展等需要的方言会不断增强其功能与活力,成为强势方言,而有的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方言会成为弱势方言,但很难消亡。 相似文献
55.
斯琴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5):165-166
泉州南音以其古朴幽雅、委婉清新音乐风格特点,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然而,受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冲击,同时泉州方言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当代年轻人所淡忘,用泉州方言演唱的南音正面临生存环境的萎缩,受众面不断缩小的困境。如何突破局限,走出困境,让更多的人从听懂、理解、欣赏到深入,是本文主要研究的课题。将南音唱词中泉州方言的的"白读"演唱,改为"文读"、"蓝青官话"演唱,再尝试贴近普通话演唱南音,不断扩大南音演唱的受众面。从而起到一个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的作用。本文从南音演唱的发音吐字、唱腔归韵、方言俗字等方面进行尝试性的改革创新,将南音与非闽南语地区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南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6.
57.
赵贤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现汉》收录了很多标枙书枛的词语,它表示古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及其读音,这些词语的读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具有很强的普通话读音的倾向,这些标枙书枛的词语读音在专业大学生中进行调查的结果也呈现出这种倾向性.对古书面上的文言词语的读音,没有必要“因袭古注”.在修订《现汉》时,要尽量减少这类词语的收录及注音,尤其是对某些古书面文言词语读音存在的同时还有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存在的词语,注音时宜取普通话的读音或折合成普通话读音,尽量使其读音向普通话读音靠拢,从而减少误读,减轻学习普通话的负担和方便汉语国际推广. 相似文献
58.
林华东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58-61
普通话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已经全面适应了我国的社会发展,汉语规范化也已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汉语的国际推广正在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这种“推普”的浪潮中,汉语方言是否会走向消亡?同时,汉语国际化走向究竟是虚是实?针对当前的这些热门话题,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1.从闽台文化的历史传承解析方言存在的价值。2.从方言与共同语的互为依存关系深入论述方言存在的理由。3.从现实社会发展推定普通话必将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59.
谭汝为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11
一个国家的发展强盛,书同文、语同音,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之一。我们这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国家通用语不能通用,普通话不能在全国普及,就会严重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普通话和方言,各有不同的生存空间、使用范围和适用语境。 相似文献
60.
蒯文婷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6-109
英国作家狄更斯名著David Copperfield在中国经历了多次译介,然而语言学家林汉达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译述的《大卫.考柏飞》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立足于这部唯一的节译本,认为林先生是从推广普通话的目的出发,对原作进行了口语化译述。该译本对建国初我国语言文字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当下的翻译活动亦有较高的启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