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5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71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75篇
人才学   4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08篇
理论方法论   188篇
综合类   4204篇
社会学   267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368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426篇
  2008年   421篇
  2007年   388篇
  2006年   361篇
  2005年   317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272篇
  2002年   264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821.
明代词人沈宜修以她典雅秀丽、温婉沉郁的词风,抒发出闺阁女子的愁绪心结,表达出思夫怀远的惆怅与寂寥,其雅质清丽的词作独树一帜,成为明末闺怨词的代表。  相似文献   
822.
作为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在奠定词体特色与促成词体意识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参照作为词源的诗体、盛中唐文人词调与宋代流行词调,对“花间”词调作综合统计与对比分析,可知有两大类词调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一是基本律句主导类小令,包括纯奇字句式,从中唐起已占据文人词主流;奇偶句混合式,由《花间集》兴起,在南唐词中发扬光大。二是混合类小令,由《花间集》兴起,尤能彰显词体特色。“花间”词调特色由温庭筠奠基,主要表现为篇句短、韵密、偶字句增加,押换韵频率、句式长短、结构、声律更灵变。因此,“花间”词调以繁促著称,更擅写细美柔婉意境,能别于诗源,奠定词体本色,促成词体演进。  相似文献   
823.
824.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网络社交领域。在网络社交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正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中的常用词汇。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特定社会文化现象的文化负载词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因包含特定的民族文化信息,准确英译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十分困难。在目的论指导下,对直译法、直译加注法和转换补偿法的英译策略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的掌握不同译法的优势与不足,对在不同语境下,如何选择恰当的英译策略,对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25.
宋初半个多世纪里词坛沉寂,在词体兴起与发展的历程中,洛阳文人集团扮演了重要角色。该文学群体由于幕主钱惟演的倡导提携,诸文人才士的应和参与,形成从容闲暇、文酒诗会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以歌妓为中介的歌舞佐酒与填词听歌的词体运行系统。钱惟演、谢绛、尹洙、梅尧臣、欧阳修等集团主要人物均有词作问世,不乏词史价值。尤其是欧阳修,他以洛阳为起点,创作了为数甚多、质量颇高的词作,并受到洛阳文人集团的极大影响,最终成为宋初四大词人之一,有力地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进程,深刻展现了洛阳文人集团的词史意义。  相似文献   
826.
827.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两种语言都不会相似到代表同一社会实体,而不同语言间的差异,并非仅仅停留在语音、语义、语法等形式层面上,其实也反映了不同社会文化间的差异。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一些词汇往往包含了特定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这类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多见于文学作品之中,而《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包含了大量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本文节选了《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的译文,对比了杨宪益和霍克斯的两个译本在个别文化负载词上采取的不同翻译方法,并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译文质量进行了一定评价。  相似文献   
828.
829.
刘宏辉 《东南学术》2021,(4):230-237
词在平安时代早期就已经东传至日本,但当时日本宫廷文人的唱和之作并不具备词体意识,仅仅是仿作填词的文字游戏.日本词律学肇始于平安朝中期,历经草创期、发展期、确立期、分化期等发展阶段,对词的认识也经历了从乐曲歌体、词体格式、词谱著作到词律译介与研究的发展脉络.日本词律学既依托于中国词律学,又融合其民族文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梳理日本词律学的演进历程,从词律学史的角度重新审视日本词律学,对词律学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8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