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杜涵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4-27
中国封建社会中,每当社会矛盾尖锐时,中国人就会萌生出走意识。《硕鼠》中的乐土描述的是劳动者的乐园;《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而水浒则反映了江湖士人的政治梦想。这些文本中的出走意识有三个特点:主人公的出走是被迫的;出走对主人公的生命精神起着有益的保护作用;出走的妥协性决定了其悲剧性。 相似文献
32.
史传文学对中国小说文体的影响在以往的论述中被奉为圭臬,因而小说文体本身的特性往往在这种强调下被悬置.本文以虚构性为前提界定《桃花源记》作为小说文本,论证其在传统叙事模式基础上,采用了独特的限知视角、倒错时间和诗意背景,从而构成不同于史传的小说审美特性真实性、惊奇、双重语境、移步换景.这种创格出现在小说创作主体的群体尚未自觉的魏晋“前史时期;’,体现了中国小说叙事多元性的潜在因子. 相似文献
33.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随后兴起的理学,则是针对业已下移普及的礼法文化完成了一次理论化重建.牟发松对唐代山人作了考论,他认为,唐代山人大抵可分为为皇室神圣化、王朝正当化提供宗教论证型,身在山林、心在朝阙、走终南捷径型,参与政治又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型,以服食、医药等致长术之术为主的专业型.不过就山人身份的本来意义而言,应该是处山林之远,以在野的身份与朝廷之士相对.杜文玉根据<刘中礼墓志铭>等资料对唐代内诸司使中的牛羊使、武德使、客省使等使职职能作了补充研究,并对威远军的设置与罢废以及威远军使的设置情况作了详尽考述,指出了威远军使与监威远军使的区别.孙继民认为,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是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在解读<桃花源记>过程中,陈寅恪是开拓者,并给后来者以启示;而唐长孺则是踵继者,自质疑始,又在质疑中继承,同时蕴涵超越. 相似文献
34.
陈寅恪、唐长孺先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领域公认的大师。两位先生均对《桃花源记》这篇名文做过精审的考证。两位先生的研究成果成为该研究课题的代表性论断.本文对陈、唐两位先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出唐长孺先生对陈寅恪学术的继承过程。并对与陈、唐两位先生相左的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5.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随后兴起的理学,则是针对业已下移普及的礼法文化完成了一次理论化重建.牟发松对唐代山人作了考论,他认为,唐代山人大抵可分为为皇室神圣化、王朝正当化提供宗教论证型,身在山林、心在朝阙、走终南捷径型,参与政治又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型,以服食、医药等致长术之术为主的专业型.不过就山人身份的本来意义而言,应该是处山林之远,以在野的身份与朝廷之士相对.杜文玉根据<刘中礼墓志铭>等资料对唐代内诸司使中的牛羊使、武德使、客省使等使职职能作了补充研究,并对威远军的设置与罢废以及威远军使的设置情况作了详尽考述,指出了威远军使与监威远军使的区别.孙继民认为,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是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在解读<桃花源记>过程中,陈寅恪是开拓者,并给后来者以启示;而唐长孺则是踵继者,自质疑始,又在质疑中继承,同时蕴涵超越. 相似文献
36.
东晋陶渊明著《桃花源记》,描述了一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乡村美景。 相似文献
37.
任何成功的文艺作品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一味胡编乱造、虚构的作品,不可能有其长久的生命力。《桃花源记》之所以具有历久不衰的无限魅力,究其源,皆因其植根于现实生活——《桃花源记》绝非虚构。后人把陶诗归为三大类: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这些诗全系诗人有感而发的作品。《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桃花源诗并记》应归为田园诗。不同的是,其余田园诗皆是陶渊明亲历田园生活感怀之作,而《桃花源诗》则是记叙武陵渔所见所闻的田园诗。 相似文献
38.
张虎升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20(5):10-15
学作品要能经得住历史的选择与淘汰,要能赢得今天乃至未来读的认同,必须以学特有的审美手法去表现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中最本质的属性,就是主体“自由意志”的体现。在这一点上,陶渊明堪称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学家。陶渊明的伤口之所以在今天受到愈来愈多中外读的重视和喜爱,是因为在他的诗中,执而真诚地表现了这种主体的“选择”和实现“自由意志”之后的愉悦体验。 相似文献
39.
拜读彭伊立、覃武陵同志的论文《<桃花源记>并非虚构》,令我耳目一新。这是一篇难得的很有价值的考订,其主要价值有三: 第一,作者以确凿的历史资料为依据,考证《桃花源记》所写的是现实,并非虚构,推翻了我国文学界、史学界、教育界长期认为《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为寄托自己的思想而虚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的论断。为此,作者从文章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个方面予以证实。 《桃花源记》记载的是“晋太元中”即公元376年至396年间的事。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卒于公元427年。所写的是和他同时代的事情,其时间是真实的。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