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5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乞丐的选择     
在美国的街头,一些社会学家在一群年轻的乞丐中搞了一次调查活动,这次调查活动是给这些乞丐施舍一些东西,施舍物有三种:100美元、一套西服和一盆以色列蒲公英,这些乞丐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样。几天过后,这些社会学家得出了统计结果:几千乞丐中,近百分之九十的乞丐选择了一百美元,有百分之十的乞丐选择了一套西装,只有一个乞丐选择了一盆以色列蒲公英,还不到这些乞丐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82.
上两个月我一直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反省歧视与社会结构不公平的关系.电影主角的遭遇足以印证.没有公平的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面对生活的挑战就越多、越大,个人的自我实现就充满更多的障碍。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既然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人潜质的发挥:那么,要自我得以实现,扫除歧视毫无疑问就成为我们的专业使命及具体要做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83.
<正>这是一个富豪泛滥的年代,从80年代的万元户,到90年代的百万富翁,到如今的亿万富翁,仿佛富翁从来就是层出不穷的。我们习惯了穿梭于车水马龙间的奔驰宝马,习惯了奢侈品展上富豪们一掷千金的豪迈,习惯了跑马场、高尔夫球场富豪们挥手一瞬间的洒脱。这又是一个富豪贫乏的年代,有人戏称“中国的富豪穷的就只剩下钱了”,他们拥有万贯家财,香车美人,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无法排除心  相似文献   
84.
陈广兴 《现代妇女》2010,(10):62-65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近年来获奖最多、人气最旺的电影,它同小说原作一起已经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它的成功,在于完美地运用了西方的叙事艺术。贯彻了满足西方猎奇心理的“真实性”原则,体现了好莱坞式的娱乐性,并且表达了与当前金融危机密切相关的主题关注。正是这多种因素,使它成为一部十足的“黑马”电影。  相似文献   
85.
在广西忻城县大塘镇等了两天,记者终于见到了“丐帮帮主”莫巧彬。镇派出所所长梁文说:“你还是幸运的。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的记者来,他都不肯出来。”在派出所的院子里,有一帮人围着在聊天,民警告诉记者,其中一个就是莫巧彬。  相似文献   
86.
与幸福有关     
古古 《领导文萃》2006,(9):166-167
有一个故事,一个迟暮之年的百万富翁,在冬日的暖阳中散步,碰到一个流浪汉在墙根处晒太阳,他问流浪汉:“你为什么不去工作?”流浪汉答:“为什么要工作?”“你可以挣钱呀。”  相似文献   
87.
李大伟 《社区》2009,(2):53-53
如今,当富人很容易。只要敢傻,比如按揭买套房子,花30%,立刻拥有100%的使用权,首付三十万,就拥有百万资产,然后在门楣上,牛皮哄哄地大书特书英国《大宪章》时代下院的名言:“风可以进,雨可以进,国王不能进。”因为你是房子的主人,仿佛百万富翁—实际是七十万负翁。现在满大街都是驮着几十万元按揭的负翁。  相似文献   
88.
肖笛 《新天地》2011,(7):22-23
今年是45岁的梁实第15次参加高考。梁实去年填了四川大学数学系的志愿,不过337分的成绩让他和梦想失之交臂。辗转求学为圆大学梦梁实老家在四川仁寿县文宫镇高家公社。父母都是教师,梁实排行老四,兄弟姐妹5人都没有  相似文献   
89.
两个素昧平生的妇女朱迪和林恩将要交换位置,开始她们的新生活。家庭背景介绍百万富翁斯蒂文一家(丈夫:38岁的斯蒂文;妻子:37岁的朱迪;三个孩子:8岁儿子格里芬、6岁儿子盖奇、3岁女儿帕顿),斯蒂文的妻子朱迪从没工作过一天,并请了四个保姆来照顾她的三个孩子。她每天忙着做头发、修指甲、做足疗……孩子们被排在最后。斯蒂文和朱迪每周有6个晚上在外聚餐,孩子们则同保姆一起吃。斯蒂文希望通过"换妻"让朱迪理解,人除了要照顾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相似文献   
90.
认为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关于印度的描写并非是真实的,而是西方国家在后殖民时代对东方文化的一种歪曲和控制,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迎合西方东方主义者的欣赏品味,体现了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不平等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对新时期我国如何定位本土文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