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411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598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01.
浅谈数学的公理化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公理化研究方法的开创、发展以及所遇到的矛盾.指出正是通过对公理化方法的不断研究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2.
王建柱 《人才开发》2006,(11):47-49
2001年底,中国政法大学特别授予江平同志终身教授的荣誉,褒奖这位卓越的法学家对本校、本学科及整个中国法学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江平,八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民法三杰”之一,被称为当今我国法学界的脊梁。他的学术深邃、思想敏锐、活动  相似文献   
103.
加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对真理问题进行了深刻、艰涩而又极富启发性的探究.本文通过解读这本书以理清他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真理可以被看成是在相对确定的相互关系中对认识、实践主体的一种承诺.  相似文献   
104.
对“错误”辩证性质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针对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有关“错误”的课题,从认识论、价值论、主体论的角度对其性质、特点及运动规律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力图从另一侧面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真理的辩证性质,自觉地少犯错误,少犯大错误,少在关键时刻犯大错误,勇敢地探索真理,实现真理.本文特别针对当前人们对待错误的一些不正确看法,托出了自觉建立“制错机制”的观点,通过机制的运行、系统规范和内外强制的力量,使人们在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以更大的理论胆略和勇气去修正错误,特别是在探索的道路上,以尽少的代价去更加接近真理,拥有真理.  相似文献   
105.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是哲学界正在争论的一个问题.深入地探究并搞清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理论探索》1994年第3期发表了来建础同志的文章,题月是《论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其论据有三条:一、从真理的规定看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二、从真理的特征看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三、从真理的作用着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对此观点笔者不能苟同。我认为,正确的感性认识也是真理。下面谈点粗思拙见.以就教于来建础同志和哲学界的其他同仁。一、从真理的规定看正确的感性认识应当是真理…  相似文献   
106.
夸美纽斯全面阐释并一直绵延至今的教育话语语境为教育提供了两种底据:规范和事实。规范总是由于弱于人们的怀疑态度和自身本有的弊病而时常遭到师生的质疑、反抗乃至拒斥;事实由于不合乎人之常情,也常常遭到师生的漠视乃至抛弃,因而它们都不可能成为教育实践强有力的底据。杜威把自由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新的底据,但是由于自由在实践中总会导致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的泛滥,从而也不能成为教育强有力的底据。其实价值领域中存在着真理,以价值真理为底据的教育不仅是合情合理的,并昭示着新教育学的来临。  相似文献   
107.
黄春燕 《学术研究》2005,(7):116-119
本雅明以别具一格的文化批评方法实践批评家的"谋略".对艺术界的深刻洞察总是使其能够在词汇中接续与社会历史的内在关联,词汇的阐释抗拒了体系的构建,这种方法体现出一种怀疑知识而追寻真理的态度.诸如灵韵、震惊、寓言等被印上本雅明独特标记的词汇,在人们不断接近真理的路途中具有了意义.这启发我们在词汇中开辟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空间,以词汇连接起日益遥远的文化传统.本雅明将艺术置于世界这一文本中进行观照,又在对艺术现实的审视中探究大众的命运,希望大众在古典艺术品灵韵消散的欢歌中释放革命的力量,却又在对灵韵的追恋中悲悯大众经验的贫乏.他将城市生活凝结在有关巴黎拱廊街研究的意象交错中,而这些意象又在日常生活理论中延续了艺术与大众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我们通常对"实事求是"的理解是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出发,无法解决如何从"实事"中求"是"的问题,对于作为"是"的真理问题也远远未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实践以及实践的历史发展出发,去理解人的认识和真理问题。"求是"的认识活动同时作为改造"实事"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在"求是"的实践历史活动中不断与"是"接近的、辩证的发展过程。真理也并非是脱离人和历史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的,而应该加入价值和历史问题去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