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68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20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礼记质疑>是清代学者郭嵩焘所著的一部<礼记>研究著作,主要内容是针对<礼记>郑玄<注>、孔颖达<疏>进行的辩驳.阅读<礼记质疑>的一些札记,通过将相关内容与历代学者的研究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可以发现郑注孔疏确有疏漏,郭氏之说有可取之处,也仍存在可商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2.
礼记》饮食与礼仪规范性主要表现为规定饮食礼仪、尊重长者、克己待人,节制饮食。《礼记》饮食思想所反映出的尊重长者,宽于待人,严于律己,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礼记》强调人之饮食要乎时序,从而能更好的保养身体,健康成长。《礼记》对于以人为本,呵护生命以极好的借鉴。《礼记》饮食文化提倡的孝道,对于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社会风气的形成以一定的向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3.
礼记·学记》中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对于句中离经辨志的含义,郑玄以为: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后世学者承其绪余,又相继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在考察众说的基础上,本文对各家疏解中辨志的不同释义进行比较分析,阐明辨志之辨当为学生向内自辨而非考官从旁外辨,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对离经的理解,进一步讨论了郑注断句绝的疏失,指出其意或许应为离析经理。  相似文献   
104.
朱熹《家礼》祠堂礼制的宗法制思想突出,要义有三:第一,祭祖制度.《家礼》祭至高祖的四时祭法以及冬至、立春、季秋三祭的规定,与程颐的观点一致.《家礼》大宗与小宗的祭祀秩序及宗族结构,与《礼记》别子宗法类似.第二,宗子之法."大夫不夺宗"可为《家礼》坚持选立嫡长子的宗子法提供理论支撑.受科举制影响,张载、程颐认为选立宗子更应偏重贤能、仕宦,并以"诸侯夺宗,圣庶夺嫡"作为礼制依据.宗子法的不同是其他人与《家礼》设想的宗族稳定社会秩序的不同作用方式的体现.第三,支子的祭祀权利.以王懋竑《家礼考误》为线索,《家礼》比《礼记》在重宗的前提下扩大了支子在代数、场所两个方面的祭祀权利.  相似文献   
105.
《仪礼.燕礼》篇中有关燕礼用乐形式的记述尚没有被正确理解。周代燕礼实际拥有两套不同乐式,二者被分别记述在《燕礼经》与《燕礼记》中,形成两套不同乐式的根源在于燕礼中的燕射环节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射礼形式,即乡射式与大射式。《燕礼记》所录乐式原本是一套管、笙并用的完整乐式,并且只宜被用在包括大射式燕射的燕礼之中。这些存在于燕礼中的复杂礼乐配合现象充分显示了周代诗乐、礼乐文化的高度繁荣与精湛。  相似文献   
106.
礼记质疑》是郭嵩焘最主要的礼学专著,历来学者对其褒贬不一。文章在对《礼记质疑》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后,不赞成对该书过分地贬斥,认为该书虽有不少疏失,但其中言之成理的意见亦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该书于治礼发表了一些较好的意见(观点)。  相似文献   
107.
儒家以“孝”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积淀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是来自于人类关于“天人合一”的认知及其深化,来自于人类认识自然对人生存的意义,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意义.“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将人类行为的起点归结为“孝”,其实就为人类寻找到了自身的生存依据,也为社会行为个体处世修行寻找到了重要依据,将“孝”与“礼仪”相结合,以“礼”为载体,用“礼”的外在形式来体现“孝”的思想内容,这不仅符合人自身的生长需要,更反映出儒家教化成人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8.
作为儒家面向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叙事的持续性情感生成,《礼记》顺天守时的天命之"畏"是人对自身现实生存境遇的警觉与关注,其德性至上的至善之"畏"是儒家重建合"礼"秩序并进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德性认知过程,其"天人合一"的崇高之"畏"是在"圣王"与"天"同构基础上对儒家通过识"礼"追问终极意义、达至即凡而圣并"与天地参"的形上表达。意志化主观叙事和表象化"复礼"实践表征着《礼记》中儒家至德至善之崇高理想与崇高之"畏"的乌托邦特性,"圣王"理想对于主体实践而言只能被体验为一种悲怆而崇高的道德情怀,其崇高仅在于它占据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109.
《王制》是今本《礼记》中的重要篇目。综合该篇的文本内容与汉代史事,可证明《礼记·王制》文本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最终写定于西汉初期。而从其对西汉中后期礼制变革的影响来看《,礼记·王制》更是反映出一种颇具西汉时代特征的创制性构想,具有明显的“为汉制法”色彩,这尤为突出地表现在西汉时期宗庙制度的沿革变迁之中。  相似文献   
110.
礼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瑰宝,其中蕴含的思想十分丰富。《王制》篇对周代教育制度的描述,更是为我们展现了老祖宗对教育的重视。周代的教育制度,对以后封建王朝的育才选士,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些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