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20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乐记》中乐教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物感"论,亦即物—心—乐三者之间一种相互触动、相互感发、相互作用的关系;《乐记》所申论的乐教的教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乐通伦理、乐与政通两个方面;对于乐教的具体实施,《乐记》强调以"德音"教化民众,并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22.
礼记》展现出的是儒家相互依赖的关联性宇宙论与世界观。“在场的他者”和“缺席的他者”分别是《礼记》两个重要的伦理逻辑节点。以精神领域的永恒在场为前提,缺席的“他者”形象影响着君子的入世行为。经由对于他人在场的合法性确认,在场的“他者”撑开了儒家生命化了的空间直觉。  相似文献   
123.
《金陵瞭望》2010,(14):46-47
《廉政准则》的颁布实施,规范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设立了党员领导干部不可逾越的红线.为党员领导干部勤政廉洁.正确行使权力铸就了丰碑。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傲不可长,欲不可长,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教之,畏而爱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傲慢不可以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志向不可以自满.享乐不可以达到极点。只有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做一个严于律己的人.才能得到群众的信赖与支持,从而获得人格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4.
礼记》虽以"记"命名,但与"经"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三国魏时,《礼记》入经,并设置《礼记》博士。唐孔颖达主持撰写《礼记正义》后,《礼记》代替《仪礼》,正式成为《五经》之一,并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经典,一直延续到清末。封建政府的倡导,宋卫湜《礼记集说》、元陈澔《礼记集说》、清《礼记义疏》、孙?独窦羌狻贰⒅毂?《礼记训纂》等论著的撰写,给《礼记》增加了新鲜血液,进一步提高了《礼记》的地位,也促进了《礼记》的流传。近百年来,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器技术的发展,大量《礼记》研究著作得以影印出版,并电子化、网络化,为《礼记》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为了《礼记》更好的传播,必须利用传世善本,对重要的《礼记》著作进行整理,以便电子化;同时,要对历代《礼记》研究的成绩,进行全面的总结,完成《礼记汇校集注》、《礼记注疏汇校》等课题,这是《礼记》能长久传播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25.
"金声玉振"是上古礼乐文化中最富有艺术性的部分,在儒家乐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对礼乐表演性有"在场"的鉴赏性评述,指出其蕴涵的义理成分;子夏述孔,论证"古乐"与"今乐"表演上的差异,保存了孔门<诗>学的原始样态;思孟学派以"金声玉振"为道德、人性的音乐譬喻;<礼记·乐记>剖析礼乐之异同,提出"声音之道与政通".以政治、伦理、道德、人性等"他律"来阐释并约束艺术活动,是儒家乐论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126.
127.
礼记》呈现了儒家以单一主体为基本参照、以"主体-客体"两极框架为中轴的多元伦理主体实践结构。儒家理想中的主体形象是一种单一主体,现实世界中的主体形象则为一种复合主体。单一主体和多元的复合主体互助成型是儒家诗性伦理世界建构的主体性准备,是儒家诗性人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8.
自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贪欲及贪欲如何克制的问题就成为人类思想家永恒的话题.正如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家发现贪欲并非人类先天的身体"原罪"所致,而是后天的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那样,中国古代<礼记·乐记>作者亦得出了几乎同样的结论.故<礼记·乐记>不仅主张不是通过"祛身"而是通过"反身"而节欲,而且还从"人化"即"文化"的思想出发,把向一种审美化的身体的回归提到了人类文化的议事日程.由于这种回归基于中国式的阴阳和合的生命之美而非西方式的纯粹的意识之美,它有别于现代西方种种不无唯心化的"审美救赎"的思想,而为我们代表了一种极其深刻又不无切实的人类的"审美救赎"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9.
王祎 《云梦学刊》2010,31(6):66-69
今本《礼记.乐记》言心计三十处。共有内在心智,常情,心术品性,百姓的情感意愿所向四种内涵。《乐记》言心构建了"心-物"互动的"应感论",注重人内在主观能动性的双向调整作用。与之时代相近的孟子同样也认识到这一点。但二者在依心立言的其它方面却呈现出一些不同。其一,二者对于"欲"的态度不相同。其二,二者对于"诚和伪"的认识不同。其三,二者对于"觉"的理解不同。其四,二者对于"礼仪教化"的看法也不相同。基于这些,唐君毅称孟子之心为"性情心或德性心"。我们则概括《乐记》之心为"应感心或省察心"。思想之分异,正根源于人心所见之分异。  相似文献   
130.
在汉宋礼学思想史上,郑玄和朱熹的礼学体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郑玄精心构建了以《周礼》为中心的礼学体系,而朱熹却反对以《周礼》为经礼,主张《仪礼》是礼经和本经。郑玄的三《礼》统摄诸经,影响极其深远。朱熹注重学人研习《仪礼》,其《家礼》《仪礼经传通解》对宋以后的学术和社会都有着深远影响。与郑玄礼学重文本不同,朱熹礼学更重礼义的创发,其对《礼记》中《大学》《中庸》的诠释最见其礼理双彰的礼学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