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67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120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佚名 《社区》2014,(35):40-40
每年的九、十月份,是各大中小学开学的日子。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有开学仪式或“开学典礼”吗?在中国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古代的儿童一般四至七岁入私塾读书,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相似文献   
42.
"中"、"和"、"诚"、"时"作为"正心"的内位标准和行为指数体现为儒家具体的元话语形式,为现实的伦理行为提供指导依据,促使君子主体能够从自己所处的客观化伦理关系境域出发,根据自己的身份交际体验变化保持一种恰当的伦理交际状态.儒家的基本话语以仪节为主要表征,实际上就是<礼记>繁杂的礼仪系统中按照一定元话语规则制定的礼仪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43.
《礼记·学记》的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具有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师道之尊、教学之伦、为师之德、从学之道.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学记>的教育伦理思想可以在社会环境、教师伦理和学生学习伦理建设方面,为解决这一教育伦理的时代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4.
古人居丧期间的“庐墓”现象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庐墓"是古人在居丧期间的一种行为。父母去世后,孝子为了表达对至亲的哀痛之情,居倚庐,寝苫枕块;既葬后,有的孝子还要在墓旁搭"墓庐"而居,以守护坟墓,这就是"庐墓"。庐墓现象的出现,既是古代礼制发展的极端表现,又是统治阶级推崇孝道的结果。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庐墓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儒家学者提倡居丧,出发点自然是好的,而且庐墓守丧现象对当时的社会还是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总的来说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45.
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郭店楚墓竹简》。本文通过《郭店楚墓竹简·纟甾衣》和《礼记·纟甾衣》的比较 ,讨论了西汉初年经籍的古文写本问题 ,竹简本 (古文本 )与礼记本 (今文本 )的关系 ,并从“今古文”角度对竹简本的若干文字进行了校读与疏证 ,从而对先秦到汉代经籍文本的演变和儒家思想的承传 ,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46.
礼记》49篇的初本,为西汉今文礼家戴圣所编纂。自西汉至东汉,《礼记》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的本子。东汉末年郑玄据诸本加以校勘,并为之作《注》,列之为《三礼》之一。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除一度几为王学夺席,他皆惟郑学独尊,且唐于《三礼》独重《礼记》。宋元明时期,《礼记》学颇染宋学习气。清代号称经学复盛,然《礼记》学则未堪其称,诸经独《礼记》无新《疏》。  相似文献   
47.
中国古代先秦"月令方帝系统"的建构,经历了由朴素的"农夫之时"向缜密的"王官之制"的发展过程。以"四时"为经,以"五方"为纬,该系统构建起了一个涵盖自然物候、王官政令、祭祀礼仪等方面的"秩序时空",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法律法规、礼仪制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探究该系统的运作模式及其层累的构建过程,可以为我们理解古人的思维方法和精神世界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8.
礼记》是汉儒集体编写的汉代太学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先秦典籍,某些内容为汉儒假托前人如孔丘的言论。其成书年代应在汉朝。书中有援墨入儒的内容,某些篇幅是武帝至宣帝时的论文。从《曲礼》、《王制》、《月令》和《燕义》等篇描写的大一统局面看,文章多为汉武之后言论。  相似文献   
49.
皇侃是南北朝时期经学注疏学发展中重要的南学代表,他的《礼记义疏》和北朝熊安生的同名著述一样,在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当中有比较多的保留,陆德明《经典释文·礼记音义》也有很多字词音义和断句方面的对比,使后世得以看到皇侃礼记学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郑玄《礼记注》的基础上对《礼记》解说所体现的学术特点。通过分析孔颖达对皇侃解说所表现的取舍态度、议论和评判,还有后世礼家及学者对皇解与孔疏所作的评议,皇侃礼记学的价值和经学史意义也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50.
熊安生是继王肃之后,在南北朝时期的礼学传承和《礼记》疏解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学家,身居北朝,与南朝的皇侃以“三礼学”并鸣。唐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对熊安生《礼记义疏》的文句有相当程度的选取和保留,并有所评判。熊安生对《礼记》的解说和诠释,既显现出对郑玄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又呈现出相应的时代特色,而且很多内容成为孔颖达《礼记正义》不能不加以引述和必要的参考依据。那么,诸如沿袭郑注而有所引申、提出不同于郑义的解说、称引纬书及其郑玄注以为己说、称引其他经书与典籍以解义等方面,就成为熊安生礼记学的突出特点。另外从孔颖达《礼记正义》当中大量的评议以及后世学者的关注和评价,也可以看到熊安生礼记学的经学史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