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142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301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宗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对于王孟诗派的影响着手讨论王孟诗派的形成及其特点,以入诗,诗中有,以喻诗,思与隐逸思想的契合,使王孟诗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人格、隐逸思想和审美理想,进而成为有唐一代审美主流之一。  相似文献   
32.
茶禅论     
,是中国宗的一种思维方法;茶,乃是以茶参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关于“茶一味”的总体研究,应该是中国茶文化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然而至今尚无甚创见。  相似文献   
33.
宗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宗白华的人生观,而且对他的诗学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入诗,是宗白华小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影响下,宗白华的小诗静谧幽深,超旷空灵,充满了微妙至深的意,在20世纪20年代的小诗运动中独树一帜;同时,诗结合,也使他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34.
日本禅与军国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宗鲜明、彻底的护国主义特征使其移植了俗不可耐的攀炎附势的传统性格及动辄即成为政治与国家的御用物之御用本性。军国主义战争时代一来临,日本宗随即成为所谓"神国皇国"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帮凶。而日本则由否定生死两元对立之念出发向否定善恶分辨之心等一切二元对立发展,最后发展至否定一切人伦之道德。修至此境则抵达之开悟境界,即"无分别之分别","无念无想"之境,也即悟道成佛之境。日本的这一特质正迎合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斗精神之需要,成为"皇军"之"军魂"的理论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35.
日本俳句在宽文至元禄年间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而这种发展,总是和这一时期的俳坛大师松尾芭蕉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芭蕉在前人俳论基础上,潜心钻研,大胆创新,为俳句振兴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人尊为“俳圣”。本文分析了芭蕉在振兴作句的过程中宗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
镇州普化是晚唐临济宗中的重要人物。本文通过分析普化的学思想,揭示了他在中国学史上的典型意义和创宗地位。  相似文献   
37.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本文从王维诗语言天然而工 ,诗画乐交融合一 ,动静结合 ,诗中充满空朦旷寂而又灵动至致的宗美学风格 ,善于继承和突破前代这五方面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38.
文字在宋代的发展与宋诗以俗为雅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为用的过程:宋代文人士大夫在接受宗的同时也接受了其偈颂语录世俗化的语言外壳,而文字在宋代的兴起与衰落和“文学”的誉扬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9.
在现象学基本方法"悬置"与佛教"止观"哲学思想互释的基础上,以现象学的"悬置"解读少林武养生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借鉴"悬置"基本方法,丰富和完善传统的形躯观和养生观,对弘扬本土文化和大众养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静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点,同时诗人也善于描绘动态.静可以分无声之静与静态之静、有我之静与无我之静;动可分为声响之动与运动之动、客观之动与主观之动.王维的山水诗以入诗,以静为主,动静结合,静而不死,动而不张,理境交融,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