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48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51.
本场收到大量农友来信求购各种名特忧新致富良种,现我场可供品种有:日本木耳菜、佛手爪、油莎豆、黄金树、外引特香、巨稿梗王,美国超甜玉米,美国黄沙大豆、扇形巨丰大豆、金丝瓜等几十种亩产值近万元或万元以上的致富良种;另我场 因业务需要,  相似文献   
52.
《国际人才交流》2004,(3):47-47
鸭共作技术是江苏省率先从日本引进的生态米生产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无公害、收益高、易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目前,该技术已由点到面,由单一的鸭共作延伸到麦季种草养鹅,由单一的技术创新推进到产业化开发,已初步形成了特色主导产业开发的雏形。为加快推进鸭共作、草鹅连作产业化开发的步伐,前不久,江苏省丹阳市鸭共作技术基地又提出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推进、链式化开发“的新思路。并计划:在规模布局上全面推广实施,率先在镇江市乃至全省建成万亩市(县)和一大批千亩镇、百亩…  相似文献   
53.
醴陵地名源流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醴陵得名,与战国末楚灭越,一支越人乌程氏后裔,迁居今醴陵市渌水流域北源,与原醴陵县东漉山有关。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王相(刘)越为醴陵乡侯。从此醴陵地名,载入国史典籍。东汉建武元年(25),置醴陵县,属长沙郡。东汉建武中元至东汉延光年间,县治由古城中三洲,迁驻今址。以后醴陵县区划未变。  相似文献   
54.
刘士林认为,对以务实著称的中国民族来说,由于持续的文化压抑因而它的审美机能是严重匮乏的.在充满苦难、又在苦难中产生出巨大生命热情的江南轴心期,才使得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从沉重的政治伦理异化中解脱出来.以礼乐政治为中心的"北国诗性文化",只能看作是一个自身特征尚不明晰的"初级阶段"或"早期状态".朱逸宁认为,自8世纪起,中国的文化中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江南文化为代表的诗性精神获得了说话的机会,并由此成为中国民族二元精神中的一极.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文艺活动.李正爱认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以及不同主体所采取的生活态度不同,江南民族和北方民族产生了本质的不同.北方黄河文明选择了政治-伦理为其生活理念模式,建立在鱼文化基础之上的江南则选择了审美-诗性作为它的生活理念模式.这种有着江南特色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独特江南文化气息的一种审美-诗性文化.刘铁军认为,在远离政治中心、疏离国家权力中心的乡村宗族组织中,乡绅成为中国乡村的知识占有者与权威阶层.他们既有公众话语遵循道德伦理的一面,又有私人话语追求精神自由审美的一面.这种有道德伦理与精神自由追求的乡绅话语直接表现在他们的治家文化中.  相似文献   
5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蛙"共作生态系统施肥后田田面水中各形态氮素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后,田面水中各形态氮素含量显著提高,随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相对于常规水处理,"蛙-"共作生态系统中的田面水pH值、NO-3-N浓度、NH+4-N浓度和TN浓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6.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现有研究往往单独分析溢价预期和质量认证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忽视了农户在溢价预期的激励下主动参与质量认证的可能性和溢价预期的作用程度。本文构建“溢价预期—质量认证—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分析框架,利用湖北省1039户水种植户调研数据,探究溢价预期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以及质量认证在其中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第一,溢价预期总体上显著促进了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但溢价预期的促进效应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而且,溢价预期对种植规模小、满足口粮型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强。第二,溢价预期与农户参与质量认证存在“倒U”型关系,即溢价预期对质量认证的影响具有“预期动力不足—溢价预期释放—溢价预期牵制”的非线性变化轨迹。第三,机制分析表明,溢价预期高的农户可以通过参与质量认证间接促进其采纳绿色防控技术。因此,有必要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以强化农户对优质优价的信心,优化质量认证发展环境和配套措施吸纳农户广泛参与质量认证,实现对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长效激励。  相似文献   
57.
58.
云南哈尼族梯田稻禽鱼共生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节约型生产是资源可持续和环保型生产的首选目标。晗尼族梯田传统的禽鱼共生系统和混作业的复合型经营模式是土地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具有多重食物链的能量循环及其抗御病虫害的生态功能,它代表着山地农耕生产方式的最高表现,显示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59.
<正>居住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侗家人世世代代爱种糯、好吃糯饭,日常生活与社交都与糯米密不可分,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糯文化。我出生在三省坡下的侗乡,是个典型的吃糯米饭长大的"糯米崽",从小就耳濡目染侗族的许多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于家乡的各种糯文化现象至今记忆犹新。记忆深处的瓜钵饭记得还在上个世纪50年代,家乡一带除了望天旱田外,凡是水源充足的田坝和山冲里的田,种的都是糯。因此,小时候吃的饭,基本上都是糯米饭。每天清晨,母亲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头天晚  相似文献   
60.
对中国农业发生、发展和中华早期文明演进的路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一致性与相似性,为系统探索农业与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新石器时代农业发生以来,古代中国南北方各自形成了作农业和旱作农业两种带有地域性色彩的农业类型,在两种农业类型之间产生的“旱关系”深刻影响了早期文明进程。具体而言:长江流域的作农业和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自其产生之日起便呈现出相互交流迹象,并以新石器时代晚期在秦岭-淮河一线形成了一片旱混作农业区为标志而达到高峰;然而,史前洪水事件与先民平治水土的活动使彼此交流互补的旱关系走向分异独立,与平治水土相伴而生的华夏族对苗蛮族的持续打击,则使华夏、东夷、苗蛮之间的族群界限明晰化,从而促成了历史早期“华夏”意识的初步形成。旱关系的分异一方面使得史前中国南北格局得以终结,另一方面促成以华夏族为首的“泛北方地区”开始形成,从而为历史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即旱关系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