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1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篇 |
民族学 | 17篇 |
人才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35篇 |
理论方法论 | 15篇 |
综合类 | 147篇 |
社会学 | 42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辛守臣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笔墨是中国画的语言,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一个想精确表述思想的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上乘的笔墨,不会是喜怒哀乐一个腔调,精微的变化传达出妙不可言的感觉。“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苦瓜和尚这两句语录把笔墨讲得已经很透彻了,要想笔墨出神入化,生活与蒙养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2.
张二龙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2):83-85
中国画情感和笔墨发展的历史,应该说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渐趋成熟.以后,历代画家沿此道路发展下来,直到现当代.现时期艺术大师们为了创新中国画做出了努力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中国画创新,应表现新时代的民族感情,应在笔墨上改变中国画的虚实关系,突出情景的表现,可以淡化中国画的笔墨. 相似文献
173.
174.
曹俊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22)
五代时期的北方山水画派山水险峻、雄壮刚劲,气势逼人,表达出北方山川峻伟雄壮之美.南方派画家则在通过对秀雅、温柔的南方山水的精细而整体的描绘,传达出南方山水的秀雅之气、温柔之美.这是南北两派审美特征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5.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1)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和评析美术理论工作者唐世和先生的中国画创作,探讨中国花鸟画创作的表现技法,展示美术理论工作者的艺术实践活动。文章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唐世和先生的个人简历、工作经历、创作背景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第一部分墨形亦荷形论证唐世和先生《墨荷系列》作品的国画用笔技巧,探讨笔墨关系。第二部分赋彩荷花——诗意之笔,点睛之笔。凭借唐先生作品的用色技巧。第四部分得意而忘象,得意于古韵阐释的是唐先生整个《墨荷系列》作品所反应出的气韵和意境。 相似文献
176.
题记启骧先生是“皇室”入党第—人。从此爱新觉罗家族的支支脉脉,在历经沧桑的数百年之后,终于在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身上,可喜可贺地出现了“奇迹”:公元1985年,爱新觉罗·启骧站在党旗面前庄严宣誓,成为光荣的中共党员。由他第一人翻开并创新了爱新觉罗家谱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7.
郑舒文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4,(5)
正墨竹是中国古代文人题诗作画的最爱之一,一方面是借墨竹来寄托、展示虚心有节、枝叶常绿、不怕风雨的君子风骨,另一方面墨竹在学习、创作时方便宜行:工具简单,一张纸、一支毛笔、一碟墨水即可;技法简明:一叶扁舟、二笔燕尾、三笔成个字。点、线、面构成画面不但好看,且意境高雅,故千百年来受画家喜爱、收藏家追逐。周凤甫的墨竹却另辟蹊径、独树一 相似文献
178.
无 《中国妇女(英文版)》2021,(3):34-39
有着“中国农民画之乡”美誉的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在这里生活着一群热爱生活的天才妈妈,她们是一群农民艺术家,她们热爱自然,对自己脚下的土地充满深厚的感情,田间地头有她们劳作的身影,笔墨色彩间是她们精神情感所向,她们用手中的画笔将多彩生活跃然纸上,描绘着属于自己热气腾腾的日子。 相似文献
179.
郭殿声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87-89
长期以来,中国画界有一种不成文的理解:水墨画就是中国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早期的中国画是重色重彩的,唐宋以降,中国主流绘画逐渐偏重于水墨形式,而现代中国画则是以丹青、水墨及其它各种材料形式多元并存,因此,分析水墨画的流变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和变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水墨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0.
中国悠久的绘画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笔墨技法。它的程序性和符号性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品位和气质。作画者一旦熟练地掌握工具和笔墨技法,他的作品将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