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44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2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85篇
社会学   5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李巍 《社会科学》2021,(2):123-132
人们参照传统逻辑的种属理论,把类概念的确立视为中国古代逻辑自觉的重要标志。但有充分证据表明,类在中国思想中不是作为对象概念的逻辑种属,而是作为关系概念的特征相似。种属来自划分,主要用于下定义;代表相似关系的类则来自拣选,主要用于做类比。并且,早期中国类的概念用于类比,同样有证据表明,这是为了说明跨场合的行动的一致性,换言之,类的概念主要用于指导行动。而以之为逻辑萌芽的看法,与其说是出于文本,不如说是出于从中国文本中寻找逻辑素材的诉求。因此,反思对类概念的解释,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反思这种"找逻辑"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442.
油画是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其独特的魅力让人们的视觉和精神世界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此同时也让人们的艺术审美以及思想境界都得到了极大的启迪,油画在再现自然美、理想美以及形式美的探索上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此次主要针对油画的色彩表现以及技法的运用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443.
444.
历史课堂教学总结具有巩固新知识、深化教学内容、升华情感、启发思维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主要途径。应怎样把好这一关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对教学改革的探索,我体会到应重点突出如下几个方面:所谓深透性,是指课堂总结要引导学生深刻而透彻地认识、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历史运动过程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寻幽探微”,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突出深透性上应注重: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而在各种关系中,因果关系尤为重要。波兰当代历史学家托波尔斯基在论述历史进程时,首先指出:“在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  相似文献   
445.
陈冀 《理论界》2015,(2):99-102
在柏拉图《理想国》著名的"洞穴喻"中,苏格拉底一方面肯定了洞穴外的生活优于洞穴内的处境,一方面又要求走出"洞穴"的哲学家返回洞穴中从事统治。这一要求使苏格拉底受到"行不义"的非难。如何化解苏格拉底面对的这一窘境?本文力图从城邦-灵魂类比的角度对苏格拉底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446.
作文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体现,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入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初一作文入教学,尤其举足轻重。它继往开来,承接小学,衔接初中,转型高中。本文阐述了初一作文教学的五个抓手。  相似文献   
447.
双重意义修辞是有意利用语表、语内意义的关系,使得“言在此,而意在彼”来产生一定的表达效果的语言修辞现象。其中的语表意义和语内意义所属于不同的义域,双重意义修辞将不同义域的事物关联在一起。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维是构建双重意义修辞的深层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448.
齐琦 《中国民族博览》2016,(14):229-230
本文聚焦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分别探讨好莱坞影视文化产业和日韩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对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启发,并提出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49.
心灵与理解     
作为“理解心灵”一文的续篇,本文将进一步展开对心灵、理解及其相互关联的考察。第一,作为被理解的对象,心灵现象本身可以带有或不带有理解性的内容,我们对这两类心灵现象的理解方式有何不同?第二,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以私人的、孤立的方式被感受到的“现象性质”?第三,我们又是如何以同样的模式来理解感受起来有所不同的诸种现象的?围绕这几个主题,本文对如下论题做出了一些研讨:他心之知(1节、13节);带有或不带有理解内容的心灵现象(2-4节);理解对象与理解内容的区分;单向性的理解与对当性的理解(3-4节,9节,17节);对心身现象的原因解释与理由解释(5-8节);自由意志与自主控制(6-8节);qualia、现象性意识(10-14节);类比与理解的关联(15-16节);几乎所有段落都涉及对“理解”概念和对“心 身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450.
行为法经济学领域几个有争议的核心概念可译为:有限意志力、启发和启发法(例如:可得性启发、锚定和调整启发、代表性启发)、偏差(例如:现状偏差、锚定和调整偏差、后见之明偏差、自我中心偏差)。三大任务为:实证的、规定的和规范的。国外几位重要学者的译名为:丹尼尔.卡尼曼、马克.凯尔曼、克里斯汀.乔尔斯、凯斯.R..桑斯坦、理查德.塞勒、阿莫斯.特沃斯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