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8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37篇 |
理论方法论 | 8篇 |
综合类 | 55篇 |
社会学 | 13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流,儒学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勤劳勇敢"的创业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等等,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52.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国学大师张岱年的民族精神观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成勇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2-25
张岱年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要表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历史内涵,主要表现在政治生活、个人生活及生活态度上;厚德载物的历史内涵,主要表现在国家民族关系、文化价值观、人际关系及治国之道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促进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铸就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品格;推动中国社会的绵延不断的变革。 相似文献
53.
在和西方哲学的比较之中,学者多以为中国传统哲学偏重于道德体验或心性修养。郑万耕先生指出,这是脱离经学史研究的一种误解。以《周易》为例,讨论道德内容、道德体验、道德修养固然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周易》的作者及后代的易学家是基于对卦象、卦形的解释而引申出了道德论,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独特,影响深远。《周易·大象传》集中体现了"解象、释名、析理"的论说模式。《周易·大象传·豫》之言基于"雷出地奋"的卦象,而引申出了上古先王祭祀的对象及卜筮和制作音乐的目的,"崇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周易·大象传·豫》所云"以配祖考"与古文献中"以配上帝"明显不同,反应了祖先至上的意识。严灵峰先生以为《大象传》的文字和卜筮的繇辞毫无关系,而且是由《大学》、《中庸》、《论语》等书中精选出儒家有关政教的中心思想编纂而成的。但结合上下文分析,反而可以证明《中庸》援引并发挥了《大象传》的思想。 相似文献
54.
55.
《周易》所崇尚的理想人格饱满、宽厚而深邃,其倡导的"与天地合其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生生不已等德性,尽管其主体指向主要在于大人、君子、乃至圣人,但是,其对于一般的人,也具有某种向导或指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6.
小凡 《人口传媒(关爱女孩行动)》2007,(6):30-30
13岁的女孩王梦凡,家住在南岸区南坪金山路。10年前的车祸让她身受重伤,失去了子宫和肛门,医生断言她即使救活了,也是在轮椅上度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坚强的她在家人、社会的关爱下,一个个医学奇迹在她身上发生,如今已是中学生的“梦凡故事”感动着许许多多的人们。 相似文献
57.
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发展变化”、“民本”和“自强不息”等重要思想。在根本上,它体现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特点,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8.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59.
60.
中周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阴阳互补,辩证思维;民贵君轻,以人为本;大同理想,止于至善,其中最核心的是自强不息精神."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具有辩证法的因素,我们应充分发掘"和"的积极因素,为建构和谐社会服务.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反对斗争,不讲转化,主张维护现状,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片面讲"和"同片面讲"斗"一样,都离开了唯物辩证法.试图用"和"的哲学来化解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善良的主观愿望.提倡和弘扬什么样的哲学精神,是关乎培养和铸造什么样的国民人格的大问题,值得国人与提倡"和"的哲学的学者深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