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5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48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常中医开完处方后,会告诉患者要忌口,"辛辣"就是常见的忌口之一。很多常用调料就因为辛辣,应当在服中药时注意。除了大家熟悉的青红辣椒、鲜干辣椒,还有胡椒、花椒、芥末、桂皮、八角、小茴香、生葱、生蒜等,都属于"辛辣"调料的范畴。它们都具有辛热或辛温的性质,平时适当  相似文献   
42.
李小平 《云梦学刊》2010,31(4):135-137
在古汉语中,表示"吞咽食物、饮料"义,秦汉由"食"和"饭"等词承担。"食"和"饭"兼有名词和动词二种语法功能,先秦至汉魏六朝"食"的动词用法超过了名词,元代以后随着"吃"出现频率的增加,在通俗文献中"食"、"饭"主要用作名词。"吃"和"喫"是两个词,"吃"表"口吃"义,"喫"表"吞咽食物、饮料"义,魏晋出现混用,后归于一字。从晚唐五代起,"吃"在白话文中开始取代"食"和"饭"的这一用法。  相似文献   
43.
论土地性质与土地征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价值不是来自其绝对价值,而是来自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制度安排.土地制度安排尤其是征地制度安排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剩余的分配问题.当前土地征收制度安排的一个特点是以土地财政的形式,将经济发展剩余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向中西部地区农民转移支付.当前的征地制度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制度.总体来讲,当前中国土地征收制度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4.
《阅读与作文》2010,(8):54-56
常人看法是,在生物世界的食物链中,植物几乎总是处于最底层,是要被动物吃的。然而有少数植物却能吃动物,有趣而令人惊奇。此类植物也被称作食虫植物。这些植物不仅可以捕食昆虫,甚至可以捕捉一些体型较大的动物,如蛙类、小蜥蜴、小鸟等,所以也被称为食肉植物。  相似文献   
45.
王伟凯 《社科纵横》2012,(2):117-118
《随园食单》系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因其自号随园老人,所以该书亦以"随园"命名。该书建议人们在操作饮食时,必须遵循食料的自然本性、食料搭配的彼此相和性、饮食功能发挥的自然规律,以及饮食原料的节俭原则等等。应该说,袁枚的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建立科学的饮食理念和健康的饮食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也不容否认,其中有些理念也存在着一定理想化成分,甚至还有诸多片面和局限性,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甄别和对待。  相似文献   
46.
发展生产、促进经济是重要的,但让物质生产与精神安适同步,即让民俗主体获得精神上的安顿更是第一重要的。克服民俗保护中的“术”性,以更高的智慧即老子大道无为自然的精神让民俗主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才是可持续的出路。或者说,在“后文明”的层面维护民俗的心脏,让它有自主心跳,变静态断片式保护为动态“民俗场”的整体性保护,才是民俗可持续存在的根本。  相似文献   
47.
我国将通过2009至2010年两年的努力,在全国建立起覆盖各省、市、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地区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的收集、报送和管理,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48.
孙思邈的养生学说是儒、道、医相结合的产物 ,它由养性说、劳形说和食宜说三个基本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49.
与"以禅喻诗"等类似,"以食喻诗"亦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一种重要批评策略。历代运用"以食喻诗"的学者不计其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批评的传统,其中苏轼和袁枚堪称集大成者。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以食喻诗"衍生出了若干种批评形态,包括正喻式及反喻式的"以食喻诗","以食衡诗""以食别诗"等。在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中,诗与食在美学追求上存在着深层互通性,这为"以食喻诗"提供了基本的学理依据。"以食喻诗"存在具象化和抽象化两条逻辑理路,前者通过具体饮食的譬喻诗歌,后者则从饮食中提炼出"味"这一抽象、终极的概念,从而替代具象的饮食介入诗学批评,此种"以味喻诗"与"以食喻诗"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50.
近代上海在由小县城迈向大都市的自我发展过程中成就了近代“食都上海”。透过近代上海老饭店岁月的闸门 ,本文对近代上海食都的形成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梳理 ,充分展现了近代“食都上海”的个性特色 ,揭示了其所体现的近代上海“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城市本色 ,并从中勾勒出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斑斑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