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3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90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76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83篇
理论方法论   95篇
综合类   1182篇
社会学   201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王彦威在唐元和十三年(818年)编撰<元和曲台新礼>,并得到朝廷认可,标志着国家礼书编撰者的职业化、国家礼书的案牍化正式拉开帷幕.这种国家礼书编撰的新动向,深刻影响了宋代的国家礼典编撰, <中兴礼书>为我们了解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2.
藏区的茶马古道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3.
孔子德治思想的前提是通过"正名"的方法恢复"礼"的社会规范作用,达到有礼有序.德治的理论基础就是"仁"、 "礼"、 "和"的思想,通过"克己复礼"的途径,从亲属伦理的"孝悌"原则推广到社会范围的"仁者爱人"原则.其社会进步方略是以德治国,通过统治者方略、用人方略、经济方略、政治方略和教育方略达到德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4.
茶在民间婚俗中历来是“纯洁、坚定、多子多福”的象征.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 男子向女子求婚,称“下茶”,女方受聘茶礼,称“受茶”,即成为合法婚姻.如女子再受聘他人,会被斥为“吃两家茶”,为世俗不齿. 旧时在江浙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为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也有将“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  相似文献   
125.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而“仁”和“礼”又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因此,正确认识和了解“仁”与“礼”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研究孔子及其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6.
考察孔子对晚周"文敝"的深刻反省和孔子立教之初衷及《论语·八佾》各章章旨可以看出,孔子之道可谓文质彬彬之道,是"人"与"文"张力被措置到恰到好处之道。礼仪中人的真性情在孔子这里构成了礼之本、礼的本然义旨;《八佾》全篇中绝大部分皆辐辏礼的本然义旨。从"人"与"文"的张力进入,自"礼之本"理会"绘事后素"章的旨趣可能是一条可靠的入路,即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画之事当后于素朴的底色。郑玄一系说的根本破绽在于混淆了作为"质"的德之端倪与可以"文质彬彬"视之的德本身。  相似文献   
127.
《江西社会科学》2015,(3):115-125
执手是中国礼文化中众多礼仪行为的一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执手礼,既有对前代历史的继承,又有前代所无的新内容。继承和更新,主要表现在所反映的情感意向和所作用的社会人际关系诸方面。与先秦两汉相比,魏晋南北朝的执手礼更具时代特色。其植根社会的深入程度是以前历史无法比拟的,所反映的情感意向更加丰富,所涉及的人际关系背景更加多种多样。表达友善情感的功能、人们赋予手的美好特质、习俗的稳定性、礼仪制度的保护推动是执手礼得以传承的四个因素。四个因素中,第一个和第四个既决定着执手礼的传承,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影响着执手礼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8.
有一句话叫“人走茶凉”,用来形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但是,我觉得人走茶凉是对的,朋友之间也不例外,如果人走茶不凉,朋友陆陆续续地来,你就招呼不过来了。不必为此大发感慨。  相似文献   
129.
崔先生认为,儒学的理论结构包括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个理论层面,与之相应的有"仁""礼""命"三个基本范畴。社会的理论层面的"礼"从形式上来说是指礼仪,从实质上来说是指伦理关系的等级差序原则和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从功能上来说是个人的行为规范和治国工具。心性的理论层面的"仁"是儒学道德观念系统的基础,表现为仁义礼智信的德性和忠孝信义的德行,其根源在于人性本善,人们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完善人格。超越的理论层面的"命"是内化于人的道德本性中的可以被人认知的、体验的对象,它是在生命源头处偶然相值而形成的气禀,注定了人生的必然遭际,不是某种外在超越的既定"安排",因此,儒学回应命的基本态度是不因超越的命运之必然而改变自己所应有的道德实践原则、方向和努力。遵循物理科学地生活,遵循伦理道德地生活,在人生实践中追求完美人生。  相似文献   
130.
孔子对孝作了两个方面的解读:一是以礼解孝,一是以仁解孝。孔子前期主要继承三代之礼,主张以礼解孝,由于礼体现为制度性规范,以礼解孝,则孝极易沦为外在形式,因此孔子后期则着眼于以内在仁爱之情解孝,为孝礼奠定了深厚和坚实的伦理情感基础。以仁解孝,更能够反映和契合孔子原创性的仁的思想。他引仁入礼,以仁释礼,以仁解孝,孝道思想实现了从外在向内在的转变,其内涵较以往更加充实和丰富,这是孔子对孝道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然而,孔子同时又兼顾两者,并不偏废,只是有所侧重。以礼解孝和以仁解孝既各自独立又融为一体,成为孝道思想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