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60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1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76篇 |
人才学 | 21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708篇 |
理论方法论 | 99篇 |
综合类 | 1195篇 |
社会学 | 204篇 |
统计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46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117篇 |
2014年 | 173篇 |
2013年 | 123篇 |
2012年 | 181篇 |
2011年 | 164篇 |
2010年 | 172篇 |
2009年 | 168篇 |
2008年 | 139篇 |
2007年 | 136篇 |
2006年 | 120篇 |
2005年 | 93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张自慧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4):10-14
先秦儒家对人性的认知经历了性无善恶论、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几个阶段。但从仁礼并重的体系架构看,先秦儒家没有绝对的性善论者和性恶论者,孟子和荀子只是对人的自然属性扫社会属性的强调有不同的侧重而已。先秦儒家力图用“仁”来引导和培育人性中的善端和良知,使人们学会“爱人”、“敬人”;用“礼”来规范和约束人性中的恶念和贪欲,使人们拥有理性和智慧。仁礼并重的学说体系是先秦儒家对人性善恶的合理应对,家国同构、稳健实用、积极入世的治世之道是先秦儒家对人性规律的合理运用,它们共同构成儒学独尊千年的人性依据。 相似文献
182.
道家的理想社会是以母系氏族社会遗风为蓝本而构建成的,比儒家的更远古,其对礼起源时间的追溯,也就更加遥远,《鹖冠子》关于礼的起源时间追溯到了天地初立的泰上成鸠时期。与儒家的礼本于人情和本于历史说不同,道家认为礼产生于对人类各种欲望的节制,这与法家的看法相似,但其本质区别在于道家从对人性的破坏这一点出发,认为礼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堕落的标志,具有消极作用;而法家从现实功利性出发,认为礼的出现有效遏制了纷争,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3.
于巧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8-20,41
一个时代的社会潮流和风尚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某种文化。宋代咏茶词出现并兴盛,使得饮茶从一种生活方
式上升为一种社会文化。咏茶词作为宋代饮茶文化的载体,对茶文化中的采茶、制茶、饮茶和茶艺方面都有详尽的描写和表
述。同时,由于宋代文人将自身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涵养融注到咏茶词中,从而让咏茶词中的茶文化具有了人的情感和内涵。
包括词人通过咏茶词来言志;咏茶词中禅茶一味的思想;还有咏茶词中蕴含的离别和相思之情。 相似文献
184.
龚永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2):15-17
三峡茶诗是中国茶诗的一部分,体现茶与文人的一种情结,在三峡茶、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三峡茶诗角度分析茶与文化名人的情结现象一是三峡茶作为文化载体,其沃土之深厚,给人以强烈的感受;二是文人善于捕捉茶中信息,以致触茶生情,以茶说事;三是茶诗多有寄托,故文人常知茶性通人性,以此抒发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情绪. 相似文献
185.
论先秦儒家的国家统一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国家统一问题都作过论述,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一统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三者的统一思想各有侧重,但都希望用非战争的手段赢得民众--包括敌方民众的支持,塑造一吊民伐罪的正义形象,进而推动统一的最终完成.在中国历史上,尽管统一的手段多为武力方式,但是在统一的过程中,儒家的和平统一手段却是使用最为经常的,也可以说是武力统一方式实施前最基本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6.
李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89-91
《考工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科技专著,对它的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的考订注释和资料确证上,美学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未成系统和规模,其研究定位也未形成共识;从其时代背景和“工”的文字学考据出发,笔者认为其美学研究定位应是:以“礼”为规定的器物制造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使“礼”自然而然地为人们的情感和精神所接受,所愉悦,成为价值观、宇宙观、审美观的显现,成为有“意味”的器物的。 相似文献
187.
王垒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7):161-165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中,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宗法专制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188.
“广西茶业的发展起步晚,规模小,眼别的茶业大省相比有很大的距离。云南‘普洱茶’、福建‘大红袍’、安徽‘黄山毛峰’、浙江‘龙井’……广西因没有叫得响的名茶作为代表,几乎淹没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但茶叶是广西的重要农产品,横县是全国最大的花茶产地,凌云县有西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对广西茶业的现状,南宁茶业商会会长、南宁绿野茶业公司董事长察家雄如是评价。 相似文献
189.
古今中外的法律文化交融是依法治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重要助力。追溯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蕴藏的理论和经验,纠偏近代以来“效仿西法”“抑古扬今”导致的传统法律文化虚无主义和东西方法治文明无法自洽的境遇,是当今学人责无旁贷的担当。从历史解说现实,以古鉴今,发掘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可资借鉴之处,如“以礼入法、德主刑辅”与德法综合为治,“重民思想”与人本法治观,“家国同构”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贵和尚中”“无讼息争”与和谐法治,唯有如此才能使传统充满活力,才能固守依法治国之根本。 相似文献
190.
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继承西周的礼乐文化,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援仁入礼,既恢复外在的社会秩序,同时也为之寻找到内在的人性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