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36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绿色的帷幕及其他故事》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本文主要通过萨特存在主义的自我观来探讨短篇小说中人物的自我追寻,着重分析了影响人物自我塑造的因素并给出自我追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2.
主奴关系的辩证法主要经历了从黑格尔、萨特到法农的衍变历程。黑格尔首次将主奴关系的欲望辩证法引入主体的认同机制,将主体的认同与他者密切关联,而主奴关系的辩证法则是主体认同的普遍性机制。萨特秉承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的基本观念,将“凝视”揭示为一种人类本体论上的敌对关系,主体是在他人凝视的眼光中来完成自我塑造的。法农则将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和萨特的凝视暴力理论直接运用于后殖民的批评实践,开创了其后的后殖民话语潮流。  相似文献   
63.
黑人作家拉尔文·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激烈冲突以及在这冲突中人们寻找自我本质和价值,实现真正存在的这一主题。文章试图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看不见的人》,并从其"存在方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主人公由"不自由"到"自由"及"没有责任"到"负起责任"的转变,及其最终获得人性,实现自我真正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4.
萨特认为与审美快感相比,审美喜悦脱离了感官的刺激,是非个人的和创造生成的过程。审美喜悦的出现是作品成功的标志,其中包含的位置性意识既是作者的观察视角,也是审美世界向人的自由的召唤。而审美价值的实现建立在审美喜悦的基础上,来源于伴随的非位置意识里面的自由。这就需要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品不能还原为观念的集合,而是关注着人类的自由。必须反对两种审美态度:把艺术品当作唯美主义的纯粹形式,以及压垮人的自由的现实主义的决定论。艺术品本身就是目的,可以用意象来超越现实的荒谬,用审美的变更来改变这个荒芜的世界。人是生来自由的,通过审美意识的虚无化,可以超越自在的世界,共同建立审美的意象世界,在实践中走向终极自由。  相似文献   
65.
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中"我就是我们"的这一基本主张,在后来的海德格尔"共在"思想中有所体现,在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语言表达层面中,"古怪"的连字符与黑格尔的辩证法高度灵活的语义结构相契应.萨特通过纯化的意识达到消解"自我"的目的,黑格尔则将"自我"实践纳入宇宙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66.
历史总体化的人学辩证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最著名的哲学理念,莫过于他的新人学。这是一种建立在生成性个人实践基础之上的历史辩证法,即在承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现实的前提下,凸现个人超越既定存在的谋划。萨特的人学辩证法拒斥自然辩证法和现成性的总体性,而将历史总体化与个人存在的关系视为历史哲学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67.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68.
本文主要讨论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首先是萨特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重大思想转向,即有保留地接受马克思主义,以萨特自己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共同改变了他的思想语境;其次,他又明确反对斯大林式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甚至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处存在着人学空场,而他的存在主义则是寄生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边缘,却又补充其人学缺失的重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9.
孙一萍 《东岳论丛》2006,27(4):150-154
萨特的人学观点是以其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的,根据意识的意向性原理,意识为存在所支撑,并由此对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进行了深刻阐述。就人而言,存在先于本质。据此,萨特早期的人学观点认为人的存在即人的自由。随着对“处境中的自由”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可,萨特发展了历史的人学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萨特的人学理论总体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违背,但也体现了某些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70.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进入西方马克思主义构架的哲学家萨特。主要是对他上一世纪 60年代写下的重要哲学文本《辩证理性批判》一书第一部分“方法问题”的深层解读。在此 ,解读的焦点为萨特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批评 ,即他所谓“先验概念演绎论”的证伪 ,以及萨特从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中导入、并自认为可以弥补这种方法论缺陷的微观社会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