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21.
黄巢起义失败后,唐朝完全失去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各地藩镇互相吞噬,朝内南衙北司之争亦愈演愈烈。宰相崔胤结交宣武节度使朱温,宦官则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为外援。天复元年六月,崔胤谋诛宦官计划泄露,促令朱温进兵关中,宦官遂挟持唐昭宗迁往凤翔。当年十月,朱温率兵西进,凤翔之战爆发。这场战争持续到天复三年正月,最后以凤翔兵败求和而结束。凤翔之战不仅使宦官遭到毁灭性打击,而且改变了北方藩镇格局,凤翔、河东等镇被削弱,宣武朱温控制朝廷,唐朝由此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22.
唐代中晚期,政局糜烂,内外交困。唐朝政府在不断对外采取和亲政策的同时,更频频地将公主下嫁到各个藩镇,以求取国家内部的表面和平。这种政治婚姻,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和亲。但和亲本身是否有效,更多地决定于政权双方的实力对比,所以,唐朝政府对各藩镇的“和亲”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3.
从王铎死因看晚唐藩镇之祸及落第士人的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和四年 ,新任义昌节度使王铎在赴任途中 ,被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从训劫杀。这一事件是唐王朝在面临崩溃之际 ,中央政府与藩镇之间 ,以及朝中权贵与广大寒门士子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文章试图从王铎死因入手 ,对晚唐的藩镇之祸及广大落第士人的心态进行简要的剖析 ,以此证明这一事件在晚唐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4.
25.
陈文龙 《学术月刊》2023,(11):169-179
唐前期实行律令体制,官员享有的待遇和特权基本依据律令。唐后期使职差遣盛行,大部分使职享有的特权和待遇需通过散官、本官阶或带职来确定,此时的官僚等级序列是二元体制。五代宋初,文武官、内职、军职三类职官中的使职逐渐品官化,可依据使职本身享有俸禄、班位、荫补、当赎等待遇和特权。北宋前期的官僚等级序列,通常由有官品的职官和品官化使职共同构成。从翰林学士、藩镇使职的品官化可以看出,品官化后的使职既可以是纯粹阶官,也可以是有具体职掌的职官。在北宋前期官僚等级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使职品官化是独具特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6.
葛兆光 《中国学术》2000,(1):100-129
八世纪末到九世纪初,对唐王朝来说,显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本来相当强有力的国家似乎权威失坠,而这种权威失坠的政治状态又连锁式地引起了知识与思想的秩序紊乱。先看唐王朝的内乱,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以后形成的藩镇,已经枝大于干,时时威胁着王朝的存在。  相似文献   
27.
从文本起源的角度分析,“河北故事”并非历史当事人对唐代河北藩镇事务的现场表达,而是历史书写者对河北藩镇既往处事原则的文本概括。其最早见于元和八年(813)韩愈撰写的《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是韩愈在“故事”一词的基础上化用而来。其内涵除了政治独立、节帅世袭,还包含唐廷与河北藩镇的政治态度。“河北故事”是河北藩镇与唐廷在“叛乱与平叛”关系结束后形成的新的相处模式,其开启时间为德宗建中平叛失败后,此后经过宪宗、穆宗两朝的变动和调整,最终在穆宗长庆年间确立。  相似文献   
28.
在唐德宗到唐武宗的七朝中,德、宪、穆、武四朝均有赐姓名的现象,其大体可以分为对藩镇的赐姓名和对非汉族的赐姓名。通过对藩镇的赐姓名的分析可知,藩镇内部继承已经成为了河朔型藩镇的主要继承方式,同时军功亦是被赐姓名的关键所在;而对非汉族的赐姓名,则反映出宪、武两朝在整体国力不振的情况下,对于相关民族短期内仍旧占据优势地位。通过对这一时期赐姓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唐廷与藩镇及相关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9.
唐代藩镇是古今中外学界争议颇多的问题之一。从宏观层面来看,唐代藩镇的几种研究模式有:藩镇跋扈说、藩镇与中央的关系(类型)论、藩镇的社会基础论、河朔藩镇的胡化说。这些理论模式无疑推进了唐代藩镇的研究,让我们看到唐代藩镇的不同面相。应该把传统学术和现当代学术联系起来,客观全面地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总结出唐代藩镇的研究模式,展示唐代藩镇在不同语境下所呈现出的不同面孔。进入新世纪以后,唐代藩镇研究呈现出了衰落的迹象。要使唐代藩镇研究重新充满活力,就必须转换研究的视角。从社会流动的视角观察唐代藩镇,会使藩镇的形象更加全面、立体。河朔地区在中古时期政治军事形势格局的重大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唐代河朔藩镇的个案研究学术积累深厚;藩镇内部的官僚体系进行等第的划分也有了可能;大量的墓志资料陆续得到整理并集结出版,提供了资料准备。因此,从社会流动的理论视角出发来研究唐代的河朔藩镇,已经初具条件。  相似文献   
30.
刘兴云 《南都学坛》2009,29(6):37-40
唐代藩镇节度使制度产生后,导致国家军力外重内轻,唐中央遂对藩镇征召质子,若藩镇背叛中央,唐中央便通过掌控人质以进行制裁。但唐中央对藩镇征召质子这一措施实行起来较为被动,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尾大不掉的问题。彻底解决藩镇问题,最终还要依赖于统治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力的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