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56篇 |
免费 | 69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7篇 |
劳动科学 | 7篇 |
民族学 | 1117篇 |
人才学 | 18篇 |
人口学 | 25篇 |
丛书文集 | 750篇 |
理论方法论 | 37篇 |
综合类 | 514篇 |
社会学 | 135篇 |
统计学 | 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73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49篇 |
2013年 | 190篇 |
2012年 | 172篇 |
2011年 | 272篇 |
2010年 | 199篇 |
2009年 | 208篇 |
2008年 | 200篇 |
2007年 | 140篇 |
2006年 | 129篇 |
2005年 | 130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西藏近代留学运动最初作为十三世达赖喇嘛新政改革的组成部分,得到西藏地方政府的推动和支持.留学的科目集中在新政改革急需的项目上.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新政受挫后,公派留学也基本消失.但此后西化的风气渐渐沁入西藏社会,部分有钱人开始自发把年幼的子女送往国外读书,接受普通教育.留学生在西藏近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西藏由来已久的权力平衡.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杨质夫(1906-1961)先生本名杨文,字质夫,青海省互助县人.是现代卓有成就的翻译家和民族语言学家.曾先后在青海省蒙藏师范学校、青海藏文研究社、兰州大学边疆语文学系、西宁师范学校等单位任职.协助黎丹编纂<藏汉大辞典>,其编纂的<藏汉小辞典>于1933年石印出版,系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汉藏双语辞典.发表过<塔尔寺概况><西藏世族考><西藏甘丹赤巴列传>等著述,并翻译了不少藏文著作.20世纪50年代初,他还和其他人员共同创制了藏文新生体,研制国内第一套完整的藏文字模,并提出后缀带点法、连串字等方法,填补了国内印刷行业空白.杨质夫先生的<入藏日记>系其作为以黎丹为团长的"西藏巡礼团"团员,于1934年4月自青海西宁起程及至1935年2月间所记的日记残卷,仅存2册.该日记对于青藏道程的探讨,山川描述,里程记载.地区垦殖叙述,颇有参考价值.本刊节选的杨质夫先生1934年8月28日至1935年2月3日间的部分日记,记录的是其在西藏境内的行程和在拉萨学习生活的情况,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西藏社会各方面状态的第一手资料.文中除按新闻出版的规定改动数字、错别字外,其余专有名词一概保留原貌,未作改动. 相似文献
13.
川边藏区历来与西藏关系密切,可以说是西藏的大后方.在"清末新政"改革中,清政府为了实现"固川保藏"的目的,派赵尔丰在川边藏区实行了包括近代教育改革在内的"新政".在这场被称为"改土归流"的近代改革中,赵尔丰顺应全国废除科举、广兴学校的历史潮流,在川边藏区大力推行近代教育改革,通过采取广办学堂、劝谕藏民子弟入学等措施,普及了文化,推动了川边藏区和西藏地方近代教育的兴起,对安边御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张荫棠、联豫和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推行近代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利用汉蒙文史料,对清朝邀请五世达赖喇嘛的缘起,清朝和西藏双方第一次联系的细节、使者等作了补充论述,对有些论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异议.认为清朝邀请五世达赖喇嘛主要是为招抚喀尔喀,清朝第一次遣使中止是由于清朝与喀尔喀之间关系恶化所致,顾实车臣绰尔济即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作为一个香客沟通了清朝与西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西藏自治区人口结构与变迁——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对本国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及其变化进行综合调查以掌握人口动态最主要的手段,普查所形成的数据是我们分析一个国家、地区人口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的基础信息.本文是对西藏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一个宏观分析,根据普查结果提供的数据对西藏自治区的人口增减、年龄与性别结构、生育死亡统计、行业结构、职业结构、教育结构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在讨论过程中把2000年普查数据与1990年普查和以前的普查数据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把西藏自治区人口与其他藏区的人口变迁进行了对比,试图在宏观上把握西藏人口变迁的主要走向和基本特点. 数据分析表明从1982年到2000年期间西藏自治区总人口持续增长,但藏族人口增长速度呈减缓趋势,汉族人口规模波动明显.在生育率和死亡率这两个方面,抽样调查和户籍登记的结果存在明显的差距.在中央政府"援藏项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西藏城镇的暂住流动人口明显增加,将对西藏和其他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初,受罗马教廷派遣前往西藏传教的卡普清修会传教士们,在历经40余年的艰苦努力,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后,最终却不得不撤离西藏,宣告传教事业的失败.究其原因,固然有西藏地区特殊的人文地理因素在其间发挥作用,但基督教教义本身的理论缺陷,以及基督教传教士在西藏传教实践中奉行的排他主义宗教路线所引发的众怒,也是导致此次传教活动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它北倚昆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邻,东北临唐古拉山东段与青海省毗连,东濒长江上游金沙江与四川省隔水相望,东南靠横断山脉的梅里雪山与云南省相交,南部和西部直达喜马拉雅山麓及喀喇昆仑山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五国接壤。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西藏”,全称“西藏自治区”。 相似文献
18.
一、清初以来的三岩地区昌都三岩地区 ,今属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贡觉县、芒康县 ,东濒金沙江 ,由北至南分别为上岩、中岩、下岩 ,隔江与德格、白玉、巴塘毗邻 ;西望宁静山 ,与江达、察雅相接 ,据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 )春季成都将军特成额的报道 ,三岩地区“境壤延袤 ,南北五百余里 ,东西三百余里 ,群番散布 ,不下一千数百户 ,其间素行伙劫 ,不过十之一二 ,余尚安分” ,① 反映了当时三岩地区的某些情况。至于上、中、下三岩所指何地 ,清末民初辗转于康区各地的刘赞廷说 :“以吉池为上岩 ,雄松为中岩 ,察拉寺为下岩 ,总其名曰三岩。尚中外… 相似文献
19.
20.
一、多民族性,多种文化并存如今的西藏,再也不是单一民族的封闭地区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的兄弟同胞都已在此扎根边疆,他们的子女也随之迁居于此,形成了多民族共同繁居的局面。主要的民族有藏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登人,回族,瑶族,蒙族,壮族,满族等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