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39篇
  免费   1049篇
  国内免费   291篇
管理学   4551篇
劳动科学   287篇
民族学   700篇
人才学   981篇
人口学   304篇
丛书文集   11420篇
理论方法论   2384篇
综合类   23548篇
社会学   4561篇
统计学   843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699篇
  2022年   725篇
  2021年   819篇
  2020年   741篇
  2019年   656篇
  2018年   348篇
  2017年   652篇
  2016年   739篇
  2015年   1333篇
  2014年   2890篇
  2013年   2450篇
  2012年   2720篇
  2011年   3597篇
  2010年   3597篇
  2009年   3711篇
  2008年   4820篇
  2007年   3538篇
  2006年   3050篇
  2005年   2678篇
  2004年   2209篇
  2003年   1766篇
  2002年   1581篇
  2001年   1407篇
  2000年   906篇
  1999年   548篇
  1998年   287篇
  1997年   252篇
  1996年   213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孙歌 《日本学刊》2022,(1):141-158
日本战败之后,经历战争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而致力于思想与知识生产,但随着世代更迭,战争记忆的传承在思想史上经历了一个断裂时期,而日本的学院体制也妨碍了其中国观的建设性发展。竹内好在这个时期敏锐地察觉到,日本社会对中国日益失去探求心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险,即在日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未知国度”。中日之间为了真正消除战争,相互理解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友好的层面,竹内好设想的“内在于日本的中国”至今对我们仍具有认识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72.
楼艳艳 《生存》2020,(5):0096-0096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指导、引导是朗读教学的关键,学生的探究、研究是朗读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导读要注意自身的示范、问题的探究,情境的创设,情绪的渲染,评价的激励。  相似文献   
873.
摘 要:应用儿童长处与困难(SDQ)问卷(父母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惠州市1528名3-6岁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惠州市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异常情况比较严峻,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不同地域、年龄学前儿童存在不同的情绪与行为问题,需要分类干预。其中农村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异常情况尤为严重,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874.
875.
顾文涛等 《统计研究》2020,37(11):68-79
金融市场的发展关系着一国的经济命脉,而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收益率的研究也一直都是学术界的热点。财经新闻常被认为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信息作为影响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股票收益率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故本文构建了适用于金融投资领域的财经新闻情感词典来对财经新闻进行文本分析,同时构造了新的预测模型:将财经新闻文本中所含的情感量化为情绪指数并与时变密度函数相结合,得到时变加权密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以模型评分为权重组合多个预测模型构建出评分加权模型用于股票收益率预测。结果显示,加入情绪指数能有效提高模型预测能力,而评分加权模型的预测能力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准确率以及评分规则上基本达到双重最优。  相似文献   
876.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品。它通过一个黑人的寻根之旅来揭示了一个不同种族之间所蕴含的深刻的爱的主题。本文主要探讨《所罗门之歌》中爱的主题表达以及作品所具有的时代启示。  相似文献   
877.
878.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对整个思想史上各种“片面人”的颠覆性阐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和经验论决裂的标识。它不同于性恶论或性善论或既无善亦无恶论,也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人,更不同于费尔巴哈的“类”。与黑格尔思想及其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等人思想交锋的过程中,马克思分别通过以所有制为轴线动态考察历史发展和以分工为轴线静态考察社会的结构性存在两条线索来阐释“现实的人”的内涵,并以生产工具为红线,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现实的人”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予以微观透视。由此,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说,以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文化的序列构成的结构性存在来解释人才是马克思所谓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879.
8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