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37篇
管理学   35篇
民族学   86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225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随枣走廊是两周时期南北文化交流之重要地区。该地区出土的两周青铜礼器涵盖西周早期到战国,且数量丰富、类型多样,能够全面表现出当地的文化变迁和社会结构。具体来看,两周青铜礼器组合和型式的演变表明,该地两周时期文化发展的阶段性转变十分显著,总体经历了由中原文化到楚文化、再到秦文化的基本发展过程;青铜礼器组合的差异,则反映出该地区贵族社会的组织结构,表明当时该地存在诸侯、大夫、士等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13.
14.
四川文化底蕴深厚。成都平原是古蜀文化发源地;川南盐业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川北三国文化、红军文化、巴人文化精彩纷呈:川西多民族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引人入胜。蜀地处于黄河和长江两大文明发源地之间,自古就是各民族东西和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走廊"和多民族聚居区。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目的就是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从而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这必然需要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其内部的承载力,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融合,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辅相成。街镇工业走廊作为长寿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其"依城建园、以园聚产、以产促城、以城优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街镇工业走廊内各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该区域内的园区建设业已基本成形,产业支撑作用也日渐凸现,城镇开发有序推进,统筹城乡效应也逐步显现,并基本实现了区域的产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费孝通先生就南岭走廊提出的民族研究的路线图是南岭民族走廊要展开综合性调查,不仅研究各民族的历史渊源,还要对相类似的山居民族进行比较,研究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影响与差异问题,以及汉族在这个地区的作用问题。而在此之前,南岭走廊研究早在唐汉时期就已经有一个自在研究阶段,在中华民国时期进入了自为研究阶段。进入21世纪后,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才真正进入自觉研究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甘肃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跨越发展,到2020年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摘要]李绍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人类学家。作为武陵地区的土家子弟,改革开放以来,李绍明先生不断深入武陵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并试图从学术理论和具体研究实践两个层面来积极建构“武陵民族走廊”学说,进而推动武陵地区民族研究的深入发展与初步繁荣,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13世纪的南下军事扩展中,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的战略思想,即绕道中原侧翼,进攻金、南宋。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就不断对藏彝走廊地区用兵,最终以忽必烈穿越藏彝走廊远征大理而达到高峰。通过长达30余年的用兵,蒙古基本实现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并有力地配合了蒙古对金、南宋的战争以及对卫藏地区的征服与统治。这一军事征服无论是对藏彝走廊本身的历史发展,还是对蒙(元)统一事业的完成以及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文学,在新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一批重要作家和独具特色的作品,构成河西文学的新气象。他们书写河西,不约而同地展开对地域情境的叙事和抒情,重构着河西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他们重新发现被所谓正史忽略或遗忘的历史,重视日常生活的河西历史,表现民间文化和民间情感;他们的创作体验源自河西又超越地方与族群的人类意识,执着地把一个奇特的河西世界展现给世人,开辟着由地方性而通达人类性的蹊径,也诠释了文化多样性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