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71.
<正>"中庸"之道讲究的是"合适",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刚刚好"。组工干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选官者,因岗位的特殊性,常常被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既然站在"舞台"上,就必然要适应站在"聚光灯"下的状况,恰到好处地干好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72.
73.
王海圣 《决策》2006,(1):32-33
以往干部选拔任用的最后决定权名义上由常委会讨论决定,但实际上往往是由主要领导拍板确定,而“暗箱操作”很有可能出现拉选票、拉关系等腐败问题。“这对过去的千部选拔任用体制是一种颠覆。”有人如此评价。  相似文献   
74.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历经先秦禅让制、世卿制、两汉任子、察举和辟除征召制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举措方式不断演进。至隋,科举选官制已创立,至唐,更蓬勃发展。科举选官适应当时经济、社会要求,是新的上层建筑,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是唐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门荫,是官僚子弟凭藉父祖官位或家世而入仕的一种制度,又称"任子",溯自西汉任子制,延续至唐并未因为科举的存在而迅速萎靡而致消亡。相反,它在唐各阶段得到统治者不同程度的重视并成为科举的重要补充,在唐代政治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是,人们习惯对具有新生意义的科举制大加肯定,对其他方式视而不见或见而不重甚至贬抑,实在有违历史公理。本文试就唐代门荫选官制度在唐代存在的必然性及地位加以浅要分析,不足之处,望予指正。  相似文献   
75.
76.
如果评选江苏2004年10大新闻,那干部的公推公选肯定能评列其中。仅仅一年半时间,江苏就实现了从公推公选乡镇干部到省管干部的巨大跨越,开创全国之先河。这固然体现了江苏高层的魄力,也说明了社会各界对干部任用体制改革的关切。本刊为此特地推出这组文章,原汁原味地展示干部公推公选中的生动场景,剖析被推被选者的内心世界,披露局外人难以捕捉到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77.
张昭军  张静 《东方论坛》2005,(2):127-128
如果从隋代设立进士科算起,科举制度在中国大约存在了1300年时间.科举制度作为当时最为主要的考试制度、选官制度和人才制度,直接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教育发展.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有较多,仅就清代而言,就可举出数种.  相似文献   
78.
刘凤云 《求是学刊》2014,(3):155-165
"有治人无治法"蕴含着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对"治人"在国家行政中作用的充分肯定,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及统治者的政治先觉。而清朝康雍乾三帝将"有治人无治法"引入用人选官的行政体制,无疑对清朝权力主体及治国方略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古代国家行政过程中,法规与制度始终是作为根本性原则存在的,只是清朝皇帝乾纲独断的风格,往往又随时去"破坏"既定的"治法",最终致"有治人无治法"成为"君道"。而古人所强调的"治人"在政治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  相似文献   
79.
朋友伦理是古代社会的重要伦理关系,是个人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考察中古朋友人伦的变化可知,先秦时期儒家人伦观潜藏着宗法等级观念;秦汉以后,因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和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血缘人伦被衍化成社会政治原则,社会交往中的朋友关系随政治等级观念的逐步渗透,使得忠孝观念被置于首位。儒家的朋友关系虽然被排除在"三纲"之外,较少受到等级差别的影响,但随后代选官制度的逐渐成熟化,朋友之谊已经偏离了"择善辅仁"的初衷,呈现出以利益为主导的现实。  相似文献   
80.
中国古代舆情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士人主体,连结天、君、民之间的士人发挥着整合民意、参政议政的主体角色。形成这一独特政治现象的原因不仅有士人阶层的兴起、士人来源于民的天然联系,还有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以及谏诤与科举制度为士人参政提供的制度化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