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2篇 |
人才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28篇 |
理论方法论 | 6篇 |
综合类 | 103篇 |
社会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李静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23,(4):44-50
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探讨了5—6岁幼儿由音高、音长、音强、音色这4个音乐要素引发的感知觉层面的艺术通感特点。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试选择了高音对应明亮的、高位置的、大的物体,低音对应黯淡的、低位置的、小的物体;长音对应长的、静态的、重的物体,短音对应短的、动态的、轻的物体;强音对应大的、重的、硬的物体,弱音对应小的、轻的、软的物体;当呈现钢琴/单簧管、钢琴/小提琴、单簧管/小提琴两两配对音色时,前一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对应小的、轻的、光滑的物体,后一种对应大的、重的、粗糙的物体。此外,由钢琴、小提琴和单簧管产生的4个音乐要素引发的艺术通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5—6岁幼儿由音高、音长、音强、音色这4个音乐要素可引发多种知觉层面的艺术通感,来自不同乐器的音源对上述的艺术通感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顾婷婷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35(4)
钢琴艺术是一门表演性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钢琴演奏的本身就是演奏者积极调动各种感官的过程.在实际钢琴教学与演奏的过程中运用“通感”,不但可以唤起作者的广泛联想,增强表达能力,还可以调动欣赏者的想象思维,使其对音乐想象进行定向联想,获得审美活动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张静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7-29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认为,诗人应该成为幻觉者,使自己具有幻觉的本领。兰波所提出的幻觉者,是将各种感官糅合在一起,而又十分自然地交错起来,以表达诗人的内心所指,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的通感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分析《元音》的创作特点,可以见出中西方诗歌创作上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吴军群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13(4)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修辞是当前修辞学走向的一种新模式.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也从认知的角度为辞格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感的加工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包含多个空间模态与相互关联的网络模型,并且涉及话语的双方心理感知的构建不可避免地存在语用预设.为此,把空间概念与言语预设结合起来,从认知语用的层面剖析通感修辞中的形式表征与体验的匹配依据. 相似文献
17.
石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4):170-172
通感实质上是一种隐喻,即通感隐喻,通感隐喻反映了各种感官特征的映射过程,这种过程遵循了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这一普遍的认知规律;感官域特征的相似性是基于心理联想的,并且受到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春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77-81
从张爱玲《金锁记》中的颜色,能够看到意象,能够闻到气息,能够触摸到寒暖,能够感知到心情,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都可以浓缩在颜色中。张爱玲笔下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蕴含:绿色代表生命、新婚;粉红代表喜庆;红色代表生命力、爱情、欲望;白色代表圆满、美好、绝望;金色代表金钱、幸福;蓝色代表质朴、忧郁、昏暗;青灰代表无望。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中运用了大量新颖的通感,为小说增色不少,但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以《围城》为研究对象,并结合茅国权和简·凯利合译的英译文进行语料库对比研究,将原文和译文中通感按照通觉的不同进行分类和检索,并借助一定的语料库软件检索得出数据,考察《围城》中通感分布规律,并从语篇和通感构词两方面对典型范例进行观察,分析其文体效果及其在译文中的再现情况.研究发现《围城》中语篇类通感34处,在译文中除了1处通觉发生转移,其余均保留了原文的通感;而通感构词类艺术手法在原文中共计出现30处,译文仅保留10处,译文通过意译的方式只传达了语义,但通感的微妙意蕴却丧失殆尽. 相似文献
20.
探析现代产品设计中的通感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通感在审美欣赏、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为启示,分析了通感的类型、特点、感官相通的模式等,并结合日常生活、诗词赏析中的各种通感现象,论述了通感对艺术创作的启发与启迪,以及应用通感带给作品的飞跃与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感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案例论证通感的巧妙应用给产品带来的感性诉求、人文情怀以及体验的乐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