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03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世界文坛上的一颗明珠,而通感修辞便是其中灵动的一笔。然而,国内对莎翁四大悲剧的通感修辞研究尚少。以《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的通感修辞为语料,发现莎剧中的通感修辞有三个作用:一是使语言更具魅力;二是更有助于人物塑造;三是深化戏剧的主题。而从朱生豪、梁实秋、孙大雨和卞之琳的莎剧译本出发,发现朱生豪主要采用直译法,忽略了通感修辞的形式;梁实秋主要采用意译法,也并未关注通感修辞的特点;孙大雨和卞之琳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忠实原文,也保留了通感修辞的特点。因此,翻译莎剧通感这一修辞的时候,既要忠实原文,又要保留其修辞特点,在此基础上还应保证译文的流畅。  相似文献   
102.
对触觉感官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触觉作为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最基本感官,为触觉感官的特征映射到其它感官的隐喻性通感表达提供了基础。以文学作品中触觉通感的使用为例,论述了"一对多"的触觉通感的表现形式,即触味相通、触嗅相通、触听相通和触视相通。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触觉通感隐喻进行分析,探究其背后的两个认知建构条件:一是人类五大感官域之间的认知相似性;二是认知突显性。  相似文献   
103.
通感在艺术设计中具有双向性、普遍性和时代性的作用,它是设计者与欣赏者的桥梁,失去了这座桥梁,就失去了艺术作品的价值,也失去了艺术作品的市场。  相似文献   
104.
唐春兰 《社科纵横》2011,(10):99-100,103
从认知和思维的角度来看,李白的诗歌创作属于综合型的认知思维,体现出诗人对事物之间的隐喻、转喻、通感、移情的有机融合,以及对这个世界的非凡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琴乐在时间安排上多有一种夜间取向。由于小说自身的虚构性特点以及具有无限张力空间的大容量等优势,决定了夜琴意向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说,在小说中蕴含更加经典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品格。小说中的夜琴意象富多种精神气质。夜琴蕴含天人合一思想,便于文人进入一种无我的艺术境界,其所具有的想象和联觉通感优势更是基于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6.
主持语:陈九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画戏曲人物也就成了他追溯笔墨文化的一种方式。在他的作品中,笔墨不仅是造型的语言,而且还是形式的语言。他以艺术通感为契机,汲取京剧艺术中的诸多不同信息片段,通过观念化的处理,从物象走向心象,实现了视觉形式上的审美追寻,也体现了他要表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7.
谈英汉转位修饰(移就)修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翔实的材料对英语transferredepithet(转位修饰法)修辞格和汉语“移就”修辞格在类别、结构、语义及修辞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兼叙了“转位修饰(移就)”格不应和“通感”及“拟人”格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08.
建立在对通感的认知基础、原则和机制的分析基础之上,本文试用概念整合的理论分析五大感官之间的隐喻映射过程,指出:通感隐喻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动态的概念整合的过程;通感隐喻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心理机制,是生理、心理和神经的体验;各感官之间的隐喻映射是有一定规律的,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通感隐喻遍及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09.
王维的诗中画不单孕有画的格局和色彩,更重要的是,它利用诗性的语言去透视画面以外的内容,形成具有流动美感的动感审美空间.这动感,包括有动态层、通感层、动感趋向层、动作层、空间层、画外人层等,各个层次相互交杂、互动互感,多方位延展读者细密敏锐的艺术感觉,形成各种联想心理感觉的层层叠加,从而弥合了画图平面的呆板和意蕴的单一,使得"诗中画"更具生动真实的质感,透出丰厚悠长的情味.  相似文献   
110.
本文以通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种修辞手法构成要素之间的特点和创新方法,认为通感的构成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作为基础,其方法就是增加组合词语之间的语义跨度,使本体接纳性质上不可能的乙感觉特征,通感思维是异中求同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