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03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文学修辞的目的是使作品形象、生动、具体,通感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能把人的各种感官感觉沟通起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与体味的余地。通感被运用到中国古典园林中,设计师通过调动起人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受,使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园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同时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设计师自我内心深处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42.
通感研究回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感性质的研究、通感的描写研究、通感运作机制的诠释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等方面对以往的通感研究进行梳理,以便于理清以往通感研究关注的重点,从而为通感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资料.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通感的研究历程折射了近年语言学的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43.
传统的机器感知以经验主义的分离感知观和理智主义的工具感知观为基础,具有单模态性、符号表征性和离身性,机器表达具有缝隙性、间接性和被动性,由此造成人机交互不灵敏和延迟等流畅性问题。在身体现象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视角下,探讨以机器的通感感知作为人机交互的基本感知模式,将感知—表达一体性和感知多模态性作为机器通感感知的设计理念,将具身模拟的趋同性、抑制性和整体性作为机器通感感知的功能基础,由此,感知—表达一体性赋予机器具身智能,感知的多模态性赋予机器具身感知,人机交互模拟促使机器生成自主意识。具身性和自主意识性的机器通感感知设计,将有助于促进人机顺畅交互,加速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44.
文章重点探讨波德莱尔应和论与霍夫曼的关系。认为,如果英国批评家查德威克“两个对应面”之说有道理而且可以被分离,波德莱尔应和论的“水平对应面”就受过霍夫曼的启发。由此延伸,解剖了霍夫曼的创作特点及通感说在其作品中的表现,也考察了波德莱尔接受霍夫曼通感说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的时间和过程,并提到霍夫曼对爱伦.坡的影响兼及对波德莱尔的作用,还探讨了通感说的哲学和艺术心理学渊源。  相似文献   
45.
音乐的"听"和文学的"视"在艺术实践过程中,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运作机制,但在审美观照的终极目的上却是趋于一致的.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面对其特有的模糊、朦胧甚或浑沌的抽象感知,常常需要融入相对清晰、明朗和能指的相关联的文学因素,以获得一种艺术上的通感.  相似文献   
46.
修辞手段通感是一种概念隐喻。众多学者从概念隐喻、概念整合理论以及神经学、心理学等角度来认识通感,忽略了对语言之间通感的共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呈现差异性现象的阐释。基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三大方法,从通感参与意义的构建动因与过程出发,提出通感从根本而言,具有关注基于体验的共性突显的共性;而通感隐喻投射的特性和象似性对通感的制约则决定了不同语言通感的表征差异性。  相似文献   
47.
园林会歌唱吗?会!树林会跳出旋律吗?会!建筑会传达节奏吗?会!一个对园林和音乐有深刻通感的艺术家就能让两者水乳交融. 作为"2008办""2008环境办"和承建奥运场馆的新奥公司聘请的专家组成员,掌握国际园林趋势和行情的北京园林局原副局长刘秀晨,一年里审查的奥运绿化园林方案就有一百五六十项.  相似文献   
48.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修辞格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意味着重现语言的光彩.  相似文献   
49.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将通感艺术运用最多、运用最妙的一位。他具有奇特大胆的想象力,通过直觉、幻觉,将自己激愤压抑与迷惘感伤的愁苦心情表达出来。客观物象经作者的内心体验而发生位移、变形,依作者的审美趣味和理想而重组,在这个切割组接过程中,大量想象参与了的通感艺术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0.
由于人类文化、认知背景和认知能力的差异,言者的隐喻意图和听者对隐喻理解的差异,通感隐喻在翻译过程中有时被舍弃或淡化。本文采取认知语言学的视角,通过实例分析,论证在文学语言的翻译过程中,保留通感隐喻的修辞特征,可以透视文学家独特的心理体验和认知过程,保持原文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