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9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90篇 |
劳动科学 | 21篇 |
民族学 | 75篇 |
人才学 | 44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261篇 |
理论方法论 | 59篇 |
综合类 | 811篇 |
社会学 | 121篇 |
统计学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199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103篇 |
2010年 | 119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111篇 |
2007年 | 108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张伟光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
《射雕英雄传》诸人物中,黄药师之“邪”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黄药师的心理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一切“邪”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由其人格中本我的张显造成的。作家金庸通过黄药师这一人物形象,将人性当中本真的欲望进行了张扬,并在与南帝、北丐的对比中,演绎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元人格冲突中的不同的人生状态。 相似文献
62.
刘奇玉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2):56-59
杨恩寿是晚清重要的戏曲学家 ,其戏曲合集《坦园六种曲》较深刻地反映了清末的时局、科举和社会风尚 ,展示封建末世传统士子的心路历程 ,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63.
张佩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97-99
文章认为,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辞>和<杂歌谣辞>等类歌辞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作品.它们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艺术成就和史料价值,应当予以充分认识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64.
谢真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45-50
<藤花亭曲话>是晚清文人梁廷柟的戏曲理论名著.梁氏"不荣古而陋今","不党同而伐异",用比较方法进行辨析,反对雷同倡导独创,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对今天的文艺批评与创作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5.
莫学艺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知道爱因斯坦,但却不能理解他.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由物理宇宙公式来解析. 相似文献
66.
付新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1)
僧侣诗人的用韵往往会有出韵的表现而显得比较特别,这些出韵的表现常常是诗人受自己方音影响的结果.对唐末僧侣诗人贯休的诗歌用韵情况做穷尽式地考察,并参照《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统计其韵部通押的各种情况和通押比例,归纳出其诗歌的韵部.同时,就所得的韵部与中唐26部诗韵,晚唐僧侣15部韵以及宋代通语18部词韵的异同点进行了探讨.重点是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以及诗人的方言,对诗人用韵中的出韵、特韵现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这些特韵通押是有方言语音基础的,它们是诗人方音的流露,说明了僧侣诗人用韵常有以方音入韵的事实. 相似文献
67.
周开鑫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105-107,139
民歌“Waltzing Matilda”被誉为澳大利亚民族之歌,在澳大利亚可谓家喻户晓。阐释这首民歌何以真实地反映澳大利亚并在澳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进而将其试译为汉语。 相似文献
68.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F002-F002
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前身是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92年学校将马列主义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合并,成立“思想政治教研部”。1993年更名为“社会科学部”。2004年4月学校为适应专业教学需要,在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与社会科学部合署办公。 相似文献
69.
70.
王炎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1):81-87
吴梅村《圆圆曲》,作于明清易代期间。历来论者,皆以“冲冠一怒为红颜”为讥刺吴三桂,虽然不误,却不免失之皮相。结合明清之际史实读《圆圆曲》,互相参证,诗人创作之幽怀孤抱乃得昭然:盖借圆圆之遭际,抒兴亡之悲恨,于当日民族之劫难作沉痛之反思,表层刺吴讽陈,深层刺清,于崇祯帝自杀弃国之不智,深致惋惜,矛责及李白成军之“荒宴”,故不能承担内安外攘之历史责任。诗人的立场是民族的立场,而非仅明朝遗民的立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