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869篇 |
免费 | 499篇 |
国内免费 | 16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592篇 |
劳动科学 | 103篇 |
民族学 | 1345篇 |
人才学 | 759篇 |
人口学 | 66篇 |
丛书文集 | 7956篇 |
理论方法论 | 1593篇 |
综合类 | 13304篇 |
社会学 | 2491篇 |
统计学 | 3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38篇 |
2023年 | 569篇 |
2022年 | 569篇 |
2021年 | 701篇 |
2020年 | 636篇 |
2019年 | 584篇 |
2018年 | 215篇 |
2017年 | 376篇 |
2016年 | 582篇 |
2015年 | 802篇 |
2014年 | 1886篇 |
2013年 | 1544篇 |
2012年 | 1814篇 |
2011年 | 2307篇 |
2010年 | 2112篇 |
2009年 | 2373篇 |
2008年 | 2894篇 |
2007年 | 1962篇 |
2006年 | 1455篇 |
2005年 | 1361篇 |
2004年 | 1084篇 |
2003年 | 1048篇 |
2002年 | 927篇 |
2001年 | 874篇 |
2000年 | 630篇 |
1999年 | 288篇 |
1998年 | 212篇 |
1997年 | 135篇 |
1996年 | 104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63.
传说在西藏早期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藏早期历史的研究中,传说的作用还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以传说为切点,通过藏汉文资料的对比分析,就会发现:传说不仅是文字产生之前历史的最重要载体,并且在文字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对历史著述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西藏早期史著中的传说和传说中的历史真实进行分析和辨别,无疑会对西藏早期历史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对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建构目标与运行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指引作用,深度认知我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历史变迁与演进逻辑是民事诉讼调解研究的重要论题。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经历了“调解为主”“着重调解”“自愿合法调解”“调判结合”“调解优先,调判结合”“调判结合”六个历史时期。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演进深受民事司法制度与社会整合机制构成的制度结构的影响,民事司法制度改革调整了民事诉讼调解制度适用空间,社会整合机制转型改变了民事诉讼调解解纷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受政策调整成本、学习效应、协同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的影响,民事诉讼调解政策演进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此外,社会矛盾纠纷状况变化带来的外部环境压力变化、党和法院不同时期工作目标的转换以及司法理念更替构成了民事诉讼调解政策演进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5.
素有"乡愁诗人"盛誉的余光中所创作的诗歌《乡愁》,流传之广泛程度与影响之深远状况,在自古以来的乡愁母题诗歌创作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存在于空间层面而形成的乡土情思的地域乡愁,存在于时间层面而成就的沧桑感怀的历史乡愁,以及存在于心理层面而塑造的华文回望的文化乡愁三个不同维度,全面解读台湾现代诗歌《乡愁》将能更深刻地感... 相似文献
66.
李耀鹏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5-9
老藤的小说创作始终潜隐着鲜明的历史意识与文化立场,他坚定不移地在东北的历史和文化土壤中想象建构自己的小说美学,长篇小说《北地》既是常克勋个人的命运之书,亦召唤出一代人的理想和精神认同。老藤在宏大叙事和日常生活的叠合光影中呈现出常克勋悲喜的生命历程,常克勋于念兹在兹的北地中找寻着自己存在的证词,同时又以生动的寓言化方式进行直抵心灵深处的忏悔。《北地》彰显着老藤复兴东北文化的初心和使命,是新文学革命时代中小说写作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67.
在持续紧张的南海局势中,“固有领土”叙事是基于历史记忆的社会建构,不相容的叙事客观上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历史记忆的路径依赖、对无形价值的情感框定、“自我-他者”二元话语结构,强化了负面叙事黏性。那些积极的叙事“推动者”会将“固有领土”话语建构成一种延续性的叙事模板。在2012年中菲黄岩岛冲突、2014年中越“981钻井平台”纷争等危机中,东南亚声索国对中国维权行动施加了负面锚定。历史记忆与叙事黏性的关联逻辑可以为中国主动应对南海舆论压力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8.
69.
70.
《中国民族》2008,(2):26-29
西方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
民族学也称文化人类学,西方文化人类学最初介绍到中国的主要是进化学派,翻译出版的有摩尔根、泰勒等人的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后,传播学派、历史学派、社会学年刊学派等相继传入。传入比较晚的是功能学派,但其影响较大。有些大学开设了民族学课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者们曾分别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农村作实地调查研究,出版了一些专著和报告,迄今还有参考价值。1934年冬,由于全国各地区学者们的努力,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会。抗日战争期间,许多民族学学者集中在西南地区,对当地各民族进行调查研究。并办有刊物,发表不少民族学方面的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