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839篇 |
免费 | 566篇 |
国内免费 | 13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592篇 |
劳动科学 | 103篇 |
民族学 | 1346篇 |
人才学 | 759篇 |
人口学 | 66篇 |
丛书文集 | 7960篇 |
理论方法论 | 1593篇 |
综合类 | 13305篇 |
社会学 | 2493篇 |
统计学 | 3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46篇 |
2023年 | 569篇 |
2022年 | 569篇 |
2021年 | 701篇 |
2020年 | 636篇 |
2019年 | 584篇 |
2018年 | 215篇 |
2017年 | 376篇 |
2016年 | 582篇 |
2015年 | 802篇 |
2014年 | 1886篇 |
2013年 | 1544篇 |
2012年 | 1814篇 |
2011年 | 2307篇 |
2010年 | 2112篇 |
2009年 | 2373篇 |
2008年 | 2894篇 |
2007年 | 1962篇 |
2006年 | 1455篇 |
2005年 | 1361篇 |
2004年 | 1084篇 |
2003年 | 1048篇 |
2002年 | 927篇 |
2001年 | 874篇 |
2000年 | 630篇 |
1999年 | 288篇 |
1998年 | 212篇 |
1997年 | 135篇 |
1996年 | 104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印章在标志发展中的历史功用及当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兴利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5)
印章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的重要元素在标志的发展史中功不可没.古代印章自诞生起最主要的功能是示信.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逐渐成为具有防伪功能的标记.唐代以后文人画的兴盛又使之为书画家个人字号所用.而在当代设计中,时代的发展已使印章的标识功能淡化,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它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更多用于表达诚信,以及展示自身特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2.
邹振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4(6):113-122
中国大陆高校历史系的教师讲授“中国历史文选”,大多依托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与这一教材密切相关的还有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开设的同名课程,教材编纂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故事里还套着一组课程讲授的情节。本文尝试在前一篇《经典创造与学术传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以更生动有趣、更感人的口述回忆,特别是利用上海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同时结合自己亲身经历,阐述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以周先生引领的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教学团队,在亦教亦编的过程中,如何完成《中国历史文选》这一教材的编纂和修订,以及通过“中国历史文选”这一经典课程的教学,展现教材编纂和教学实践互动的关系图谱,引导出更有意义的问题。“中国历史文选”这一经典课程的教学以及教材的编纂,已成为体现复旦严谨、求实、创新和批判这一学术传统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83.
现代性政治的许多特征都能够追溯到群众现象,群众的发明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成就之一。群众不是一个抱团取利的特定集团,不是一般无意志的存在,而是一种无限开放的、创造性的历史力量。群众的概念具有历史普遍性、通用性。如果没有群众,无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还是社会主义平等政治将会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在今天,一种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创新性设置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问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式政治哲学之当代阐释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4.
我国的城市建设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城市发展进入"城市修补"的阶段。这种城市修补的目的在于阻止城市的衰退,促进城市形成新的发展。城市新发展不但是硬件条件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城市中老旧街区的功能新生和焕发结构性新活力。历史文化街区中老旧片区的改造可以说是城市老旧街区功能新生和焕发结构性新活力的典型尝试。本文以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为例,从恩宁路所在的片区背景入手,分析永庆坊改造模式,梳理永庆坊改造模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恩宁路老旧街区焕发新活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85.
近年来,围绕历史问题,中日关系出现危机,日本推行向美“一边倒”政策使其亚洲外交陷入孤立,从而间接损害了美日同盟的战略利益。另一方面,美国的外交政策开始东移,对日本的要求日益增多。从战略利益出发,美国改变了在历史问题上对日“超然姿态”,开始适当敲打日本,希望开展中日关系危机管理。中国应促进美国对日工作的积极因素,构建良性发展的中美日关系。 相似文献
86.
87.
88.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