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8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9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李春媚 《河北学刊》2003,23(1):141-144
西方媒介批评理论中,有四个代表性阶段和人物尤其重要。“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思想是媒介批评的理论源头;电子时代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体现出乐观精神和技术论倾向;“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成为“后现代”语境下媒介批评的特殊视角;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媒介批评更加丰富,传媒应如何应对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挑战成为焦点。这四个阶段的媒介批评理论有着一些共同的精神与传统,并体现出一定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脉络。它们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理论背景和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52.
作为技术哲学家,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地球村",凯文·凯利则提出了"技术元素""技术是思维的延伸""技术是第七王国""科技与人类共同进化"。二者的技术哲学思想在媒介观、媒介与人的关系等关键问题上既自成体系,又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3.
《世界史》     
正作者:[美]威廉·麦克尼尔(著)施诚赵婧(译)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推荐理由: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不过五百多页,但是如此之短的篇幅已将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梳理清楚。该书不仅梳理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而且在每个小节都展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细节,从而为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相似文献   
54.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无疑是20世纪西方思想舞台上一个令人难解的谜。60年代中期,他凭借《理解媒介》这一由无数神谕般的格言警句构成的论说文集而暴得大名,并被当时的大众传媒吹捧为自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但进入70年代以后,他很快就风光不再,最终在落寞中与世长辞。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他获得了新生,并被谥为网络时代的先知!尽管这次复活在形式上确立了他的当代思想大师地位,但是,关于他的思想贡献、学术影响和思想效应,人们依然众说纷纭、难下定论。有鉴于此,在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和逝世30周年之际,本刊刊发这组专题论文,以期对麦克卢汉及其思想进行批判的再评价,从而推动国内的麦克卢汉研究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5.
正如前面两篇文章所指出的那样,研究范式及对麦克卢汉思想与其时代深层关系判断上的偏差成为制约国内麦克卢汉研究走向深入的瓶颈,从而形成了一种将麦克卢汉非历史化的研究倾向,即把麦克卢汉视为一个不仅对其所生活时代的媒介现象作出深刻分析的大师,同时是一位准确预言了其身后所发生的网络时  相似文献   
56.
57.
我们生活在虚实共生的知识和感觉时代,感官的平衡、互动和延伸在麦克卢汉的指引下与数字化生存共舞,听觉或者听觉文化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维度。听觉的延伸、声音的同步性和整体场等特征,不仅演绎着麦克卢汉的传播观,而且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不断被印证和实践,成为跨时空的指引和对未来的想象。  相似文献   
58.
"速度"是麦克卢汉在论述电子媒介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他对速度的分析是依据时空框架,由此提出一系列关于电子媒介的精彩论断。但麦克卢汉所理解的时空仅仅是康德意义上的感性直观的方式,而不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他的精彩论断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这在后现代地理学家那儿得到克服。把时空理解为社会时空,以此为框架分析电子媒介的速度对社会的影响,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9.
麦克卢汉的命题“媒介即信息”意味着一种为电子媒介所标志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它教导我们,其一,媒介的本质就是其后果;其二,此后果的发生方式是通过人的感觉;其三,如果说文学以感觉为务,那么媒介研究就应该成为文学研究.麦克卢汉读到了庄子“抱瓮出灌”的故事,但这则故事主要是支持他媒介研究的“后果范式”,而对于媒介后果的发生特点即整体性和感性的支持,虽不能说绝无,然毕竟十分稀薄,需要拐弯抹角的阐释.其实,庄子对于技术的整体性和感性有大量的直接的论述,惜麦克卢汉未能寓目.麦克卢汉后来遇到了老子,但仍然是飘忽的“神遇”,而未能彻底坐实于文本层面.麦克卢汉与道家,或扩大而言与中国文化的对话,需要我们的重新建构,在此建构中庶祈开拓出中国媒介生态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60.
主持人语     
麦克卢汉学说输入中国已有时日,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我们推出本专题的意图并不只是在学术上深化麦克卢汉研究,尽管所组织的四篇论文(其中一篇放在"海外传真"栏目)都有一定深度,分量不轻,应当视为麦克卢汉及其影响研究的力作;我们的目的主要是尝试在媒介研究中开辟出一种美学研究的路向,同时在美学研究中开辟出一条媒介研究的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