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247篇
  免费   2854篇
  国内免费   606篇
管理学   23488篇
劳动科学   1411篇
民族学   3508篇
人才学   4336篇
人口学   1375篇
丛书文集   30659篇
教育普及   4篇
理论方法论   7208篇
综合类   58472篇
社会学   14287篇
统计学   5959篇
  2024年   634篇
  2023年   2495篇
  2022年   2084篇
  2021年   2543篇
  2020年   2205篇
  2019年   2304篇
  2018年   1058篇
  2017年   1593篇
  2016年   2513篇
  2015年   3945篇
  2014年   9629篇
  2013年   8108篇
  2012年   9229篇
  2011年   10493篇
  2010年   10053篇
  2009年   10295篇
  2008年   12346篇
  2007年   8089篇
  2006年   7642篇
  2005年   7935篇
  2004年   7133篇
  2003年   6624篇
  2002年   6235篇
  2001年   5805篇
  2000年   4297篇
  1999年   1525篇
  1998年   949篇
  1997年   697篇
  1996年   559篇
  1995年   369篇
  1994年   297篇
  1993年   279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210篇
  1990年   144篇
  1989年   15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1.
《领导科学》2021,(5):124-124
领导环境塑造领导风格和领导力,新时代需要新的领导风格,需要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卓越领导力。当前,2035年远景目标确立,“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同时,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相似文献   
92.
93.
《江西社会科学》2015,(8):250-256
在非目的语环境下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身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非目的语环境下,提高学习者汉语水平,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转变传统观念,走出"汉语难学论"的误区;二是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突破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局限;三是加强语言共时对比,避免负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94.
国民核算作为一种国际标准统计体系的制度安排和一种宏观经济统计信息,具备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而属于一种公共品。本文不是中国国民核算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的全面论述,而是从公共品视角对核算模式选择、知识生产和体系构建补充一些认知。研究提出:(1)中国统计改革起点是口径符合物质平衡表范围的产值指标,从未系统实施过物质平衡表体系;中国国民核算模式转换和体系改革是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国民核算实践发展不够平衡,总体上大致处于1953年版至1993年版之间,部分项目达到了SNA 2008年版的水平。(2)中国学者在国民核算领域的学术增加值主要是论证中国核算模式的确立,对SNA的引进和系统、深入解读,SNA的中国化探索;国民核算的知识生产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质量提升,需要学者坚守阵地、贡献智慧,以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国民核算需要"脑书"Handbook进一步研究学理和方法论。(3)SNA自身面临的困局和中国高质量发展,对国民核算提出了要求,通过中国SNA体系的构建路线图,给出了中国SNA体系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5.
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世界已进入“风险社会”时期,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显得更加有意义。“风险社会”的个性化,要求我们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具体分析风险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对认识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6.
《琼州学院学报》2018,(1):29-33
文化的共生和包容是中国与东盟交往的基本属性,为双方消解了分歧与误解,文化认同是其共有价值体系的基础。夯实新海丝路的建设其重点在于文化先行,中国和东盟各国必须在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下形成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互为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构建和平、友谊、和谐的中国-东盟关系,最终达成与新海丝路沿线各国的利益交融,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中国-东盟区域长治久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97.
98.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