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08篇
劳动科学   46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69篇
丛书文集   176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363篇
社会学   42篇
统计学   9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济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丽欣 《河北学刊》2003,23(5):204-206
“三农”问题凸现了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转移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基本取向 ,经济学理论充分证明了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吸纳农民进入城市 ,完成村民成为市民的嬗变 ,既符合经济运行法则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2.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业问题.需要讨论个体经济、单干经济、私有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公有经济等概念.家庭承包制是"公有地单干"性质的新型农户单干.目前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代表它的是"公有非合作模式"的集体化.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价格和就业两个领域,发展农业要关注经济效率.与就业和价格相关,农业劳动力过剩引出农民问题,农业纯收益分割引出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6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大国的经济起飞必定要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在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原因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提出如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建议与对策 :着眼于农业内部 ,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 ;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拓展劳务输出空间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区域间转移和向国外输出 ;不同地区需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 ,制定适宜的城镇化政策 ,使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64.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65.
略论“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区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愈来愈多,目前,进城的农民工已达8000万人。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给城市经济生活带来了活力,也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进城的农民工却没有得到公正、平等的待遇:他们大都收入低、经常受歧视、权利得不到保障。如何正视农民工目前的处境并对此加以科学引导和管理,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一、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1.农民工进城是推进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乡关系为二元化结构,城乡实行分割政策,在城市住的为城市户口,农村住的…  相似文献   
6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有利于城乡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农民实现兼业转移 ,增加收入 ;有利于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农业发展。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 ,需要消除其思想、体制、政策障碍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进城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农业突破了僵化体制的束缚 ,在全面深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得到了优先启动和发展。应从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 ,对我国农业优先启动的背景和动因进行认真分析 ;根据二元结构理论和转变传统农业理论 ,提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基本假设 ,对我国农业优先启动的理论模式和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8.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转移直接关系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转移情况入手,通过对制约其有效转移的因素分析,提出大力推进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9.
张军涛  刘建国 《城市》2011,(3):44-48
一、引言 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的发展会导致城市化,经济发展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推动力。经济发展初期,农业部门总是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到非农部门,并且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主要工程。  相似文献   
70.
城市化作为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已成为人类文明的必然趋势以及催生人类文明的主要动力,它的得失成败与否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以及各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为改善西经济发展较东部滞后的现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各项优惠政策向西部倾斜,西部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的是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周边城市,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