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217篇
劳动科学   53篇
民族学   336篇
人才学   84篇
人口学   29篇
丛书文集   403篇
理论方法论   148篇
综合类   1168篇
社会学   276篇
统计学   8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87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探讨了唐代道教斋醮的实况,认为唐代道教为履行国家祭祀的职能,促进了斋醮科仪格式的修订。道教斋法醮仪结构趋于完备,标志着道教已发展为成熟的国家宗教。丰富完备的科仪格式,规模宏大的斋醮法会,是唐代道教文化进入极盛时期的象征。  相似文献   
72.
诸多的传说表达出一个被普遍认同的道理:理想境界的获得需要经历千难万险。唐代《杜子春》的故事表明从世俗世界进入神圣世界的艰难。值得研究的是在古代中国宗教中,从世俗到神圣需要经历什么样的考验。《真诰》中有不少关于信仰考验的故事。在早期道教的自我精神历练中,的确有相当艰苦的方式。从魏晋到唐代,道教中类似的故事在不断流传。这种故事未必皆是编造,亦当有受验者的幻觉。七世纪后,这些考验仪式被历史淡忘,成了文学传说中的故事。这种表达忠诚的技术和方法在主流社会消失,转入边缘和民间  相似文献   
73.
清王朝蒙古各札萨克旗均在春节期间举行一年一度的札萨克印的封启活动,这是清王朝政治一体的一个细节,这一活动不仅彰显了官印在王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可以说是推动王朝政治认同的重要政治仪式之一。  相似文献   
74.
目前,我国民事再审制度存在许多问题,而民事再审启动机制的不完善是引起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民事再审的启动包括法院、检察院、当事人三个主体,论文具体分析了这三者在启动民事再审机制的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5.
社火是我国北方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彭阳县的社火表演仪式为例,利用地方志材料和田野调查材料,描述并分析了当地的社火组织、表演仪式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76.
布依戏是布依族民族民间的特色戏剧,其存在不仅与布依族的民歌、舞蹈、民间文学及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与布依族的民族民间信仰密切联系,因此可以说布依戏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本文以“过渡仪式理论”分析布依戏神圣空间的构建,以及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转换、沟通,从而实现布依戏的神性和世俗性的意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布依戏不仅仅是戏剧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布依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并且在布依戏中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构建的神圣空间来传递布依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所以布依戏是一个娱人娱神的戏剧,这也是它有别于传统中国戏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77.
“舞草把龙”是清潭街重阳节期间流行且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的特定仪式,将其置于人类学视野下,追溯并描述其缘起与流变,挖掘其在特定情境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对维系乡村社会生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清潭街“舞草把龙”仪式的社会实践,即“舞草把龙”仪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被列入“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种种事项,不难发现“舞草把龙”仪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研究认为,这主要归因于“舞草把龙”仪式本身具有社会互动功能、情感联结功能、教育传承功能、社会控制功能。但仪式空间式微、仪式主体缺失等潜伏性危机不容忽视,亟待破解。而时下积极倡导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传统民间仪式的合理开发与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78.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发源于美国法制,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立法亦深受美国法制的影响。从比较法视角,对中美两国有关排除非法证据的适用阶段、启动程序、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以及救济程序等程序性内容进行对比与评析,以期对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和反思,并探求我国语境下应然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而谋求对其改进与完善之道。  相似文献   
79.
金婚岁月     
周新民 《老友》2012,(5):43-43
1962年2月20日,我28岁,与小我5岁的陈莉芳结婚。那时,我在萍乡矿务局党委办公室任机要秘书.她在高坑选煤厂党政办公室做打字兼收发的工作。当年因正处于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我俩未设宴请客,只花了5角钱领了结婚证,后在局党委会议室开了个茶点会,就算是举行了婚礼仪式。那时候,我不仅无钱买房、置办家具.而且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只能在两条木凳上搭两块木板当床睡.  相似文献   
80.
文章对侗族萨神的来源、形成及对萨的祭祀仪式进行了探讨,多为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材料翔实、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