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2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8篇
管理学   567篇
劳动科学   52篇
民族学   73篇
人才学   203篇
人口学   34篇
丛书文集   857篇
理论方法论   239篇
综合类   2076篇
社会学   725篇
统计学   9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408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438篇
  2009年   419篇
  2008年   505篇
  2007年   295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社会上对统计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入,统计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对统计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在新的形势下,对统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统计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每一位统计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经济管理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内容等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单明泉 《老年世界》2007,(19):46-46
我叫单明泉,大连冰山集团退休技师、市劳模。 我早在几年前就在报纸上看到过有关“樊字疗法”的报道(樊长喜特色疗法,是利用他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的独特的除病方法、禾U用他发明的特殊的日常生活用品;可以不吃药、不打针、不住院、不用光、不用电、不用磁、不用红外线等任何医用材料,却能够快速消除由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各种疾病。而且无痛苦、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人来说,愉悦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深刻的心理需要。 愉悦(在这个词最广泛的意义上)是生活的形而上伴随物.是成功行为的奖赏和结果——正如痛苦是失败、毁灭和死亡的象征一样。  相似文献   
4.
胡学萃 《职业》2008,(11):11-11
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导致食品行业市场销售量萎缩、营业额下降,业内员工面临生存危机。在遭遇信誉危机、职场生存需要调整的时刻,职场人士该如何应对?为此,本刊特邀大连韩伟养鸡有限公司副总裁董长勇先生和职业顾问谢伟先生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5.
关于心理需要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形成专门的著作,但对它的诠释却内蕴在其一系列理论之中。马克恩恩格斯需要理论呈现出两个主要的特征,即“需要即人的本性”、“需要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同时,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中体现出心理需要意蕴。其心理需要的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初中化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让学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好并掌握好有关内容,如何搞好课堂练习非常重要,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在课堂练习上要注意与日常生活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灵活多样,并要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有关内容,会有较大的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医院是知识型员工高度聚集的组织,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方面表现出特殊性.心理契约管理就是研究知识型员工的心理需要,通过构建医院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满足知识型员工高层次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8.
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为一个传统国家,特别重视16岁以前儿童的学校道德教育,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有信仰、有德性、有礼仪、有学问的绅士是其始终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因素和人们的用脑习惯,对智力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良生活习惯,会使大脑迟钝。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道德需要的文化心理基础;从中国现实生活的角度,窥探道德沦丧与道德回归的原因,从而得出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虽然存在困惑,但道德需要仍根植于人的社会本性之中的事实,最终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改普通的“你必须”为“你意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