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7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田园风格是怀旧情结的典型代表,之所以能让众多都市人喜爱,是因为它的色彩让人忍不住联想到乡间的树木花草、青山绿水。那是一种在都市里生活久了对田园的怀念和回想,淡淡的阳光、轻轻的花香,柔和的微风、日出、日落……设计师们本季在稳重的传统造型中追求无拘无束的休闲气氛。这股清闲的田园风把健康生活带到了身边。适合具有淡淡的怀旧情绪的人穿着。  相似文献   
52.
罗长铭的诗作可分为南通、上海、歙县与合肥四个时期,诗人随着处境与心情的变化,诗风亦有所不同:解放前抚时感事,寄托深远,诗风沉郁;解放后承平气象,建设之功,去故取新,包孕愈深,才华益复横溢,诗风清新。  相似文献   
53.
一下飞机,丽江的清新空气就将旅途中的沉闷一扫而空.一字排开的红色出租车在外候着,据闺蜜儿的经验,机场距丽江古城大概30公里,乘出租车可能花费要七八十块,不如坐民航大巴,半小时到古城只要10元.  相似文献   
54.
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本次习作请同学们根据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把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建议写清楚,写具体。  相似文献   
55.
从历史的角度解读李清照的词,其艺术特点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含蓄蕴藉;借物隐括身世,倾吐心曲.  相似文献   
56.
匀净的成都     
<正>“纵使年轻,也要把日子过得匀净些。”典出几年前,木父老师西游成都,偶遇一“丫头”,带回后者之语录。每隔一段时日,木父老师必翻录一次,叹道:“成都乃至四川人,饮清凉雪原之水、吸清新森林之气……山水之间,人与物皆可贵……”又神色悠悠然向往:“成都女娃‘水色好’啊,说话亦如涧溪之水,有声有色……”如此往复,几番竟成祥林嫂。不过“匀净之于成都”却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57.
赵海燕 《老年人》2011,(9):38-38
在山野小村迎面撞上雅致的诗文、对联,就如山风夹送着清新的书香。在阳山古村,民居建筑上保存完好的对联、诗文四处可见,传递着经年长盛的文脉。  相似文献   
58.
闲情逸致     
笑汀 《老年人》2006,(12):44-44
表达闲情逸致的文艺作品,最不带功利性质,甚至没有什么目的性。就像人在心情轻快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哼几声小曲或惬意地喃喃低语一阵一样。因此,古代许多诗人,在做这类题材的诗歌时,大多不计工拙,流水行云于笔底。奇妙的是,越是信手挥洒、信口哼成的作品,往往越显自然、清新和亲切。“牧童归去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样的笛声笛韵,或许比那专业的乐师所吹奏的乐曲更令人心旷神怡。人生的情境、心境是不可能定格的。杜甫一生支离飘泊、忧国忧民,所歌所咏虽然大多为国家之难、苍生之苦,但偶尔也会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乡…  相似文献   
59.
诗意环保家     
<正>室内设计师自己的家,从来都是他们将自己的风格特征与奇思妙想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地方。典雅、温馨的氛围,充满艺术气息及生活情趣的环境,还有来自跳蚤市场的各种二手物品,它们在设计师布鲁克·詹内蒂的家中融合,让人不禁惊呼:一个环保的家原来也可以这么美。  相似文献   
60.
论杜甫的文学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巍 《社科纵横》2001,(5):50-52
"清新"与"老成"可谓杜甫文学审美理想的两翼.这种审美理想是杜甫对此前儒家论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盛唐诗人共同艺术追求的概括与升华,并强烈地影响到了后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