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42篇 |
免费 | 142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27篇 |
劳动科学 | 31篇 |
民族学 | 60篇 |
人才学 | 89篇 |
人口学 | 45篇 |
丛书文集 | 894篇 |
理论方法论 | 174篇 |
综合类 | 2270篇 |
社会学 | 445篇 |
统计学 | 1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61篇 |
2022年 | 194篇 |
2021年 | 251篇 |
2020年 | 208篇 |
2019年 | 157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99篇 |
2016年 | 127篇 |
2015年 | 181篇 |
2014年 | 350篇 |
2013年 | 219篇 |
2012年 | 294篇 |
2011年 | 282篇 |
2010年 | 282篇 |
2009年 | 255篇 |
2008年 | 295篇 |
2007年 | 250篇 |
2006年 | 176篇 |
2005年 | 173篇 |
2004年 | 119篇 |
2003年 | 112篇 |
2002年 | 109篇 |
2001年 | 88篇 |
2000年 | 87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从数字技术应用素养、数字内容社交素养、数字媒体创新素养和数字安全保护素养4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探讨数字素养对农村居民数字生活参与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总体偏低。数字素养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数字消费、数字文娱、数字出行、数字教育、数字医疗和数字生活参与度。社会网络、社会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在上述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并且对不同领域数字生活的影响有较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素养通过强弱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居民各领域数字生活影响存在差异,尤其是弱关系网络对参与复杂数字生活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建立健全数字教育培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自我效能感,统筹协调强、弱社会网络,提升社会学习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胜,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企业是助力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企业参与相对贫困治理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又有助于推动企业自身经营发展。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对提升其财务绩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参与贫困治理更有助于提升其财务绩效。因此,政府应提供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政策环境,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参与贫困治理,为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促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将自身流散经历置于《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之中,描绘三个不同区间从封闭到流动状态的转变历程。以地方视角为切入,从地理自我、地方感和地方意义三个方面,探讨在地方流动的情境下爱丽和本恩所面临的地方问题及其与地方的关系变化。莱辛通过对小说人物迁移历程的描写,影射出人类在地方流动情境下的生存困境。这不仅彰显莱辛对人地关系的深切关注,同时为现代社会思考人地关系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5.
16.
刘延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8(3):50-51
办好文摘报 (版 ) ,需把握以广取材、以精取胜、以新取强、以“热”取感、以奇取兴、以雅取赏六方面要素 相似文献
17.
19.
曹艳琴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S2):116-119
比较法上一些国家在违约获益情形下赋予了债权人以代偿请求权,我国现行法并无代偿请求权的相关规范。在相对权益归属的思想下,通过对代偿请求权进行教义学论证得出代偿请求权是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对于代偿请求权的责任范围,《民法典》第980条关于不法管理的利益归属并非独立的请求权基础,而是特殊的权益侵害型不当得利,违约获益情形下代偿请求权的责任范围应根据《民法典》第980条来确定,代偿利益的返还范围及于故意违约一方的全部获利。 相似文献
20.
在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语境下,边疆“双一流”高校亟待关注教师的职业获得感,以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调查边疆“双一流”高校教师职业获得对职业获得感的影响,发现年收入、住房福利、职称评聘、信息技术支持、经费、工作环境感受、工作负荷等为增感因素,对教师获得感有显著正向影响;访学进修为负感因素,对教师获得感有显著负向影响;教学奖励、职务晋升、企业实践、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为无感因素,未显示对职业获得感的影响。同时发现教师的高层级职业获得感缺失。建议边疆高校重视教师获得感的预警作用,把握教师队伍治理的主动权;主动开展滴灌式教师获得感管理;营造高校对教师自主性的包容机制,弥补高层级职业获得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