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57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32篇 |
劳动科学 | 28篇 |
民族学 | 144篇 |
人才学 | 276篇 |
人口学 | 50篇 |
丛书文集 | 929篇 |
理论方法论 | 271篇 |
综合类 | 2172篇 |
社会学 | 1083篇 |
统计学 | 1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43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120篇 |
2014年 | 430篇 |
2013年 | 409篇 |
2012年 | 423篇 |
2011年 | 683篇 |
2010年 | 652篇 |
2009年 | 586篇 |
2008年 | 542篇 |
2007年 | 368篇 |
2006年 | 397篇 |
2005年 | 302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88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83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61.
以韩国全罗道下沙溪村为田野调查对象,揭示了20世纪60年代10多年间,随着居民的城市化和农业“绿色革命”的深入,该村传统的虫祭仪式随之消失,并以此为突破口,展示了该村因此而蒙受的生态和社会文化“双重”灾难,希望唤起整个社会的反省,注意到技术的引进不能光凭该项技术是否贴上“科学”的标签,而是要看该项技术是否能与文化共同体和相处的生态系统相兼容。为此,作者立足于文化相对的立场,提出“适当技术”的概念作为生态人类学评估技术改进的依据。 相似文献
62.
尚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214-220
[提要]柄谷行人是在空间视野中研究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的。“起源”的空间性,首先表现为考察本身所体现的方法论意义的空间性。不同于文学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形式主义,方法论意义的空间性通过显现“起源”实事,体现为文学与其他现代性制度的互动中实存的同构、共谋关系;其次,现代文学“起源”的空间性表现为对“明治20年代的日本”这一特定时空下的空间感受结构的文学回应。作为“起源”的现代空间意识,完成了有关日本民族国家和“国民”主体性的想象性构建。柄谷行人确立了现代文学“起源”的空间性能见,又指示出其未见之终结,提示我们:空间感受结构(空间意识)变革之时,也正是文学的“固有的力量”发挥出来之时。 相似文献
63.
64.
65.
66.
民初大量留美学生进入东大,由于个体活动与学术的必然联系带来大学整个学术气氛、办学模式的美国化倾向;留美知识分子以美国所受的教育训练,在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大显身手,其在东大的活动,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现代大学教育、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开拓者.东南大学留美知识分子的集聚与离散从一个侧面提供了大学制度影响大学发展的样本,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转型过程中外来化与本土化的困顿. 相似文献
67.
“都市文学”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热点现象之一,其出现显然与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在考察“都市文学”的概念及其生成语境的前提下,依次探讨其发展脉络、作品主人公的身份、精神面貌,以及运用空间理论、后现代地理学探讨其系列问题,进而延伸至世纪初文学的“进城”与“返乡”等问题,既可以勾勒90年代以来都市文学的基本脉络,同时,也可以拓展文化视野下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8.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1,(4):5-8
20世纪40年代初,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复必振.1著名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更认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2他们所言,虽然指的是整个宋代,但是,... 相似文献
69.
世界之交中国现实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生活与人们精神需求的深刻变化,导致了文学的深刻调整与剧烈变化。无论我们在情感上承认与否,当代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自我精神沉沦于大众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自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兴盛,从“自我”的寻找开始,至80年... 相似文献
70.
王承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审美艺术中“兴”的应用与否及应用数量,是考察诗创作年代的一个明显的标志。本文通过对《诗经》各部分兴诗的定量分析,认为《魏风》非春秋时许,《商颂》作于西周时宋,《桧风》不应作于西周时,《幽风》创作下限到了春秋初期,“二南”是东周南方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