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篇
  免费   2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38篇
人口学   24篇
丛书文集   163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430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过去对清代画家改琦的介绍都很零散,且对其作品也没有系统的罗列。本文根据各种历史资料,首次厘清了改琦的家世和祖籍,其次陈述了对海内孤本《先贤谱图》的鉴定和艺术价值,再次分析了文字狱海富润事件对改琦创作《先贤谱图》和其他艺术作品的深刻影响,然后概括介绍了《先贤谱图》的主要内容;文章最后对《先贤谱图》的原创力、对改琦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及其文化综合主义世界观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2.
在世界陷入新一轮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人们重新发现一个多世纪前的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性的理论准确地预测并指导着人们的实践,自苏东剧变后受到冷遇的马克思主义再次被世人正视。文章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当今国内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这些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3.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对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瓶颈,其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制度根源。要从全球及中国发展大战略的角度,历史性地考察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历史演变及其逻辑,探寻中国城镇化发展瓶颈的社会历史制度根源,并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为此,需要在战略认知方面,突破城镇化发展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创新性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理念;在制度建构方面,形成推动和保障城镇化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战略框架;在动员多元主体力量与资源方面,要实行多元主体间的协调合作,打造城镇化发展的组织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24.
关于中国环境史的兴起和学术渊源,中国学者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形成了两类典型的叙述.在此基础上,值得进一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看待国外环境史的引入以及此前中国学界许多领域所涉及的相关研究对于当前中国环境史学科建构的意义.如果说,国外环境史成果为我们展示了构建环境史学科框架的蓝图,那么,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环境史学科的基石和砖瓦.迄今,中国环境史学科大厦尚处于设计之中,其建设必将是一项巨大、艰辛的工程.  相似文献   
25.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modification and politicis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using as a case study the ongoing debate on the return of the Parthenon Marbles from the U.K. to Greece, recently reignited by the press release for the movie The Monuments Men in 2014. Greece has been in the throes of a severe financial crisis for over six years with the ever imminent threat of Grexit constantly disputed. In parallel with this ongoing turmoil, discourses of Greek antiquity have been persistently prominent in the media. In this context, we problematise the complex nexu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inancial crisis, nat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heritage. We combine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and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 drawing data from an online forum, and investigate how the users negotiate pro‐/anti‐return positions and make the financial crisis relevant in the argumentation proces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history, identity, value, and debt are recontextualised in relation to the Parthenon sculptures. The analysis identifies an underlying process of value trade off and brings the curr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to the fore. We close the paper by foregrounding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study and provide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26.
张雷声 《学术界》2012,(3):144-153,286,287
《资本论》的创作过程是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经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理论体系的构建,最后明确为写作《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过程.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并论证其科学性的过程.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使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中,逐步明确了《资本论》的研究任务,《资本论》“四卷结构”的形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整体拓展的重要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及运用,也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创作中,逐步明确了研究对象,并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放到了社会矛盾运动的整体中.  相似文献   
27.
湄公河这个名称是从英文MekongRiver一名音译过来的,而英文Mekong这个名称又是从傣泰语民族对这条河流的称呼MaeNamKhong这个名称演变过来的。如果按照傣泰语的发音来音译的话,MaeNamKhong应该译为“湄南公”。在傣泰语言中,“湄南”是河的意思,而“公(”Khong)这个词,则是从Krom或Khom这个词演变而来的。Krom或Khom是泰国的泰族和其他一些傣泰语民族对孟高棉语民族的一个泛称。因此,“湄南公”是湄公河的名称的含义,就是“孟高棉语民族的河”。作者认为,傣泰语民族把流经他们土地的这条河流叫做“孟高棉语民族的河”的原因在于:这个名称反映了一段湄公河流域民族变迁的历史,即孟高棉语民族是该流域的土著居民,至少是比傣泰民族要早的当地居民,而傣泰民族则是后来才迁到该河流域的民族。虽然孟高棉语民族和傣泰语民族在该流域的分布空间已发生了根本的置换,但湄公河这条河流的名称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条反映这种民族历史变迁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8.
中国2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首先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的进程。以真理标准讨论、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为标志的三次思想解放高潮,不仅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20年历史性转变的基本线索,而且也为我们面向21世纪推进全面改革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是解放思想的首要内容;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是解放思想的客观依据;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解放思想的根本途径;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是解放思想的关键环节;排除右和“左”的干扰,致力于防“左”,是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9.
人类面对来自自身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和挑战,无法回避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悖论,从城市空间架构的文化维度来审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传统文化的历史空间、城市现实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以及城市未来文化的伸展空间等方面构成,城市文化空间架构应注意城市空间的文化的绵延性、空间展开的多样性及其超时空性。  相似文献   
30.
中韩两国合作项目《中国廿六史及明清实录东亚三国关系史料全辑》,是介绍古代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三国关系的大型史料工具书,它的出版,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