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3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45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活动的表现、特征及原因,来探讨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治理对策。治理对策有:坚持政治参与的正确原则;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提高公民对政策体系的支持度;疏通和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大力加强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严格约束公共权力,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92.
加拿大法裔少数民族心理是在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中期加拿大的历史演进、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中形成的,它具有被异族征服的屈辱和对其统治的敌对、文化生存的焦虑、社会经济地位导致的自卑和弱势的敏感等特征。20世纪60年代得到矫枉过正的自我修复,进入90年代,法裔民族心态渐趋平和,但是少数心理仍十分敏感,弱势心理定势没有得到克服。这种心理成为魁北克分离主义至今不息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3.
大学生实习本应是大学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生产实际的重要过度阶段,在实习过程中大学生要完成教学任务、实习目标,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重要过度,整合大学知识体系,为今后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而如今有人公开叫卖实习证明,打着全面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服务的幌子,行非法敛财之实,严重影响了大学正常教学秩序与就业,特别是民族地区由于无地理位置优势,教学信息与资源相对落后,远离中心城市,民族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受此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94.
选择朝鲜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珲春市敬信镇金塘屯为考察对象,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主要从朝鲜族农村女性外流的现状、特点、影响等方面,考察当今中国朝鲜族农村女性外流现象。并试图分析朝鲜族农村女性大量外流对其自身、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等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就业。例如,职业价值观落后、汉语和外语水平低、心理素质与自我评价存在偏差、信息量不足、求职技能掌握不熟练等,直接影响着其顺利就业。为此,政府和学校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  相似文献   
96.
黎族酒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族酒类包括Biang酒,椰子酒,槟榔酒,番薯酒等,其用料独特,酿法特殊,酒味奇异,黎族酒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三方面,借酒传情,以酒会友,以酒庆典。  相似文献   
97.
由于政府职责的特殊性,西部民族地区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估指标构建从原则到内容也具有特殊性。在科学发展观下,西部民族地区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估指标有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环境保护等六个一级指标,若干个二级指标,用于全面评估政府官员政绩。  相似文献   
98.
联合国建立以后,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权文件对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项权利和自由作出规定,但这些国际文件都不能普遍适用于全世界的少数民族的不同情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向重视保护少数民族的人权,国家在不违背国际义务的情况下,结合我国实际,在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对保护少数民族权利作了具体规定,使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权得到真正保障。  相似文献   
99.
服饰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的内在心灵的升华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瑶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对瑶族古代服饰的文化特质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瑶族灿烂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0.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hinese colonial education system into Tibet in the 1960s, the Tibetan language has been caught in the crossfire. Because of Tibetan language’s perceived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national identity and its alleged separatist implications, the Chinese leadership has always maintained an uneasy and sceptical outlook on it. Textbooks in Lhasa and other urban areas are exceedingly written in Chinese. The invalidation of mother tongue in the schooling process causes serious emotional trauma resulting in low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low proficiency in the native languag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constitution guarantees the freedom of all nationalities ‘to use and develop their own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s’. The trajectory of Tibetan language has, however, reflected the political winds sweeping across the plateau rather than educational imperatives. Therefore, this conceptual paper uses language-as-problem, language-as-right and language-as-resource framework for the critical analysis of language policy in occupied Tibet. Additionally,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s explored in language revitalisation despite PRC’s draconian language policing political agenda. A strong additive bilingual education with the sustained use of Tibetan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is advanced for enhancing both Tibetan and Chinese proficienc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indigenous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