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1991年至1995年,对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2.
发展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而乡村外出精英的乡土回归,又是壮大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思路。文章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在界定乡村外出精英和乡土回归概念的基础上,以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都获得较大发展的河南省C县实施的“回归工程”为例,分别从乡村外出精英由于乡土情结愿意回归与乡土由于发展需要积极吸引回归两个两方面谈乡村外出精英回归乡土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23.
由于政策支持力度小、融资难等诸多"瓶颈"的制约,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路子并不太顺。为此,应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制、逐步完善创业培训机制等,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另一方面助推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相似文献   
24.
葛亮亮 《阅江学刊》2014,(3):142-148
新世纪以来,农民离开农村进城打工成为一个显著的时代潮流,出现了许多反映这一潮流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还乡”是一个重要主题。作家笔下的“还乡”大致有三种类型:衣锦还乡、逃回“乌托邦”和“中性”还乡。作家们希望写出时代大潮下的城乡变动,也希望借助乡村文明疗救现代文明的病症,但美好的“故乡乌托邦”注定是找不到的。  相似文献   
25.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培养师范生的文学素养。小学教育专业目前的文学教育存在学生阅读量较少、阅读体验不够丰富、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学类课程存在弱化等现象与问题。本文就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思考探究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的策略。旨在使学生亲近经典,涵咏经典,回归童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率真博雅的气质和品位,从而提高文学教学效率,切实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26.
当下,我们学者借用西方理论与观念时,可能忽视了中国文学理论必须要建立在中国文学史与批评史基础上,而西方文学理论的局限性就表现在中西文学史与批评史发展的差异上,而一味地以其为方法来衡诸于中国文学,就显得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党圣元《返本与开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阐释》在当代文论陷入困境之时,思考的焦点问题是还原中国古代文论的本来面目,目的则是立足于中国文论的"当代性",实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力作。  相似文献   
27.
监狱工作社会化的作用与中国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监狱的社会化程度得到了一定提高。监狱工作社会化对于监狱工作和罪犯回归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监狱工作社会化必须处理若干关系。中国监狱工作在教育改造、监狱管理和劳动改造的社会化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同时,也要对此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8.
出国留学与回国服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出发,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国留学与回国服务形成的原 因,阐述了出国留学与回国服务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从而提出如何应对的建议。  相似文献   
29.
Beatrice Han argues that the theories of subjection (determinism: structure) and subjectivation (freedom: agency) are the “the blind spot of Foucault's work:” to the very end of his life, in being transcendental and historical theories, respectively, they were in irresolvable conflict. In part I, I have argued that Foucault encourages us to situate the theories of the subject in an un‐thematized reach for a metaphysics of realism which, in effect, was to ground his uncertain complementary reach for a naturalist conduct of research. In part II I also argue that it is this fundamental feature of Foucault's Foucault that drives his returns to Kant,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resolve the conflicting theories of the subject, and thus to solve his Giddensian problem of structure and creativity. Locating the returns and their purpose in my context of Science for Humanism and the recovery of human agency, I ultimately argue that Foucault's two special returns to Kant in order to solve his structure/agency problem led to two unfortunate solutions. The resort to Baudelair's aesthetic subject is a failed solution in so far as it regresses to being a pre‐noumenal conception of the subject. The subsequent mere reinstatement of Kant's subject as causally empowered, minus the noumenalism, is nothing more than a reclamation of Kant's conception. Only the reconstruction of Foucault's realism permits us to assert that he could have moved beyond the reclamation of human agency to its recovery.  相似文献   
30.
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影响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居留意愿的因素非常复杂,本文首先提出了分析影响因素的整体框架和思路.在此基础上,用2005年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分析框架进行了验证,发现经济收入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城市吸引力、婚姻家庭状况以及个人特征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有较明显的影响.最显著的相互作用体现在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职业类型、经济收入、城市社会融合几个因素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