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32篇
社会学   32篇
统计学   1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xperiences of 7-8 year old working-class girls in Belfast,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education. It shows how their emerging identities tend to emphasize relationships, marriage and motherhood at the expense of a concern with education and future careers.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one important factor that can help explain this is the influence of the local neighbourhood. In drawing upon Bourdieu's concepts of symbolic violence and habitus and Elias' notion of figuration, the article shows how the local neighbourhood represents the parameters of the girls' social worlds. It provides the context within which the girls tend to focus on social relations within their community and particularly on family relationships, marriage and children. It also provides the context within which the girls tend to develop strong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mothers that also tend to encourage and reinforce the girls' particular gendered identities.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arguing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more research on working-class girls and education to look beyond the school to incorporate, more fully,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and local neighbourhood on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education and their future career aspirations.  相似文献   
242.
本文阐释了有关《文选》学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回溯了萧统《文选》37种文体之一的"七"作为一种文体的历史及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其二,对《文选旁证》的作者作了考证,认为其作者为梁章钜。其三,评价了苏轼论《文选》的观点,认为苏轼的评论有其得失。得在指出了萧统的一些错误;失在他从个人喜好出发,未能对《文选》作客观的评论。  相似文献   
243.
徐志摩作为新月诗人的主要代表 ,他突出的贡献是对新诗体制的改革和实践 ,对诗的形式感与内在精神的执著追求。形式上 ,他注重音节的谐和 ,传统意象的运用和句式的现代品格 ;内容上重视诗的精神和人格的展现。因此 ,他的诗总能给人以轻盈、流丽、甜蜜的美感  相似文献   
244.
本文在Windows95环境下,提出了分类分层建模法,实现了对CAPP输入信息的描述.  相似文献   
245.
后现代主义不仅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了传统哲学,也指向了逻辑。应当如何看待逻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逻辑形式”是一个基本概念,澄清这个概念对于确定人们应当如何看待逻辑以及逻辑在哲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逻辑形式是思想的形式,而“逻辑形式”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逻辑来说不是必需的。对逻辑与哲学的关系应当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246.
语音形式的形态相关,是用形态变化来解释谐声字当中的不同音谐声现象。该理论以上古汉语为双音节结构模式和上古汉语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为基础,解释了谐声字当中的不同音谐声现象以及同声符谐声字后来语音差异的缘由。该理论以谐声分析为立足点,以汉藏语历史比较为基本方法,对上古汉语的词汇和语音作了综合考察,在汉语音韵研究的方法和材料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47.
赵一东 《阴山学刊》2007,20(1):47-49
视觉传达设计,是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的艺术性决定其审美性。表情美、意境美和象征意味是其主要的审美特征。音乐舞蹈艺术的时间空间性、戏剧电影艺术的直观性和综合性,也是其重要的审美特点,后者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48.
李军 《阴山学刊》2007,20(2):50-57
在油画艺术领域中,笔触是油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同时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以丰富的表现性和情感传达力在艺术家和观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一道互相沟通的桥梁,它的表现力特点是使作品具有个性及时代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触作为油画艺术中的重要表现语言,随着油画艺术的发展、变更,在不同时期或不同风格流派和艺术家那里各有表现特色,不同艺术家以其自身的艺术才质和内心情感体验赋予了笔触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韵味,这也决定了它在油画艺术领域中必然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中国油画艺术发展中,笔触的审美内涵被赋予了特有的民族审美精神和文化内涵,其艺术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内心审美需求,使笔触的审美功能得以进一步地拓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249.
风格是作品中语言和非语言的个性特征,也是衡量文学翻译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澄清了风格的定义,总结了风格的特征;其次概述了风格标记理论的含义,解析了微型小说原作《初秋》的五点语篇特征;最后运用风格标记理论中的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方法,以张白桦译作《初秋》为研究对象,从用词特点、句式特征、段落安排、表意方式、人物心理描写等五方面来阐释译作对原作的风格再现,以期为微型小说风格翻译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