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问题愈加突出。在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基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指出目前人才发展问题主要受认定机制、培养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长效生活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的影响,上海应重视人才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发展策略,加大政策创新突破力度,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其创意成果的转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城市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2.
立足财经类院校培养管理型统计学专业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本科)的统计学专业,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等等方面,应允许其各具特色。古今中外,社会经济领域的统计具有明显的管理特征。财经类院校应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管理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应密切结合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财经类学科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现状和发展趋势来制定,加强学生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43.
随着“双一流”计划的实施,长期困扰吉林省高校的人才问题成为制约吉林省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从吉林省高校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的现状着手,分析人才引进的条件、待遇及人才引进的考核评价等,找到高端人才引进的前期、中期及后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打破束缚高端人才引进的体制,重新构建政府人才引进体制,创新高校人才引进机制,以形成有利于高校人才引进的生态环境协同有机体。 相似文献
44.
程孝良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8-92
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地球科学研究视域、学科任务、知识体系和方法手段等正酝酿着新的变革。面对经济社会大转型和新时期地球科学的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地学创新人才是地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重要课题。创新人才有类别和层次之分,可以区分为学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应遵循"尊重意愿、鉴识潜力、分类培养、通专结合、以专为重"的方针进行培养。最后给出了一个成都理工大学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45.
张勇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3):50-54
明代中期,在席卷全国的文学思想新变和复苏中,文学运动和文学派别表现得尤为突出,且南北方呈现很大的差异性。一是北方“七子派”的文学复古运动,一是南方吴中文人团体的文学活动。与北方文学的雄浑质朴不同,南方吴中文学多表现出缘情自适的文学风貌。这种现象从地域的角度考察与江南文化对吴中文人的浸润密不可分,同时这种地域性文学风貌又对北方复古及明代中后期文学发生着冲击与影响。 相似文献
46.
王从烈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61-66
我国的劳务派遣用工自产生以来,其利弊得失、是非曲直一直颇具争议。而《劳动合同法》生效后不久所呈现的劳务派遣用工"井喷"现象再度提醒理论与实务界应给予高度重视。为避免劳动法构筑的"千里和谐劳动关系长堤"毁于劳务派遣"乱象"之蚁穴,我国应借鉴国外对劳务派遣谨慎而从严限制的经验做法,完善我国的劳务派遣用工制度。 相似文献
47.
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校企协同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人才培养优劣标志着校企合作质量的好坏.本文构建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高校和企业为执行主体、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依托的"五位一体"的吉林省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并提出校企双方共建管理委员会和信息交流平台、师资、教学资源共享、过程严格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48.
基于学科竞赛平台的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3):91-94
当今社会,艺术繁荣与经济发展的直接联系集中体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这是一种强调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指导文化创意设计专业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经历,对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49.
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翠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5-117
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助推了旅游教育的国际化,高校规模扩张对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需要从重构高校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入手。 相似文献
50.
汪孟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19
高科技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载体,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吸附的概念,构建了人才集聚的模型,探讨了加速人才聚集的方法,以实现人力资源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