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179篇
社会学   98篇
统计学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1.
While many feminist and postcolonial scholars have analyzed the post-9/11 politic in the United States, few have focused on the anthrax “attacks” that followed the 11 September 2001 World Trade Center disaster. The FBI search for the perpetrator of the 2001 anthrax mailings was an important node in US national security discourse making – it culminated in the fingering of a white male government biodefense scientist and cast doubt on the role of scientific expertise in provisioning national securit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while “white scientific masculinity” was put into question, it was simultaneously shored up as a nationalist symbol of protection against bioterrorism. This article traces shifts across the three FBI-led profiles of the anthrax perpetrator, along with concomitant news media coverage: the white male “loner” nonscientist, the white male “loner” amateur scientist and finally the white male biodefense scientist. Using a cultural studies approach, this article details how at each successive investigatory stage profilers mobilized hegemonic discourses to re-instantiate the authoritative status of white scientific masculinity in US national security. This analysis offer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to feminist and postcolonial critiques of the symbolic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ment in white masculinity during the War on Terror.  相似文献   
12.
美国应对中东剧变的政策措施彰显"奥巴马主义",即军事上谨慎用兵,避免直接地面占领或卷入一场针对伊斯兰国家的新战争,而是通过武装反对派推行"阿拉伯人打阿拉伯人",减少人道主义干预的成本;政治上运用所谓美国的"巧实力",让欧洲大国和阿拉伯盟友提出议程设置,充当"急先锋",美国在背后"掌舵",以最廉价的方式延续美国在中东的领导地位;外交上通过议题设置,让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服务于美国政府;经济上运用援助和制裁两手政策来实现政治目标;文化上利用媒体、非政府组织和网络,开展民间外交和网络外交。奥巴马政府试图综合运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手段,推动中东反美国家的政权更迭,维护亲美国家的政局稳定。研究表明,无论是主张依靠硬实力的"布什主义",还是主张依靠巧实力的"奥巴马主义",其在中东维持美国领导地位的战略目标,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埃及被认为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最坚定的盟友。美国自1979年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以来,每年向埃及提供大量的军事与经济援助。2013年7月3日,埃及民选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被埃及军队废黜。根据联邦法律,美国暂停对埃及的部分援助。本文从“7·3”事件后美国对埃及援助的变化及其特点、影响援助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展现美国对埃及援助政策中的复杂利益和战略考量,根据对历史与现实的分析,预测美国今后对埃援助政策的走势。  相似文献   
14.
以中美俄博弈的决策模式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列举中美和中俄两个具有合作性质的博弈案例,进而深入分析中美俄博弈的决策角色、决策动机和决策过程,指出决策角色可分为第一层级、第二层级和辅助层级,而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决策动机.为了追求决策效率,三国决策者紧密控制决策过程,防止其他权力部门分享决策权.  相似文献   
15.
1969年前后,国际冷战格局出现了美守苏攻态势,美国政府和领导人从国家利益出发迅速改变对华遏制政策,意图利用中国因素抗衡苏联。美国联合中国抗衡苏联的外交政策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会议员政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会议员的政治行为具有独立性、不确定性和可塑性,进而影响着美国总统制定对华政策的权威性、连贯性和统一性,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但同时也为我国把握中美关系的主动权提供了有利"平台"。当前我们应重视对美国国会议员政治行为的对策性研究,建立美国国会议员数据库和议员行为反应预警机制,探讨影响美国国会议员行为的最佳途径,以加强我国外交决策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在欧洲的一次正面交锋,这次危机的核心问题是德国和柏林问题。为使危机得到缓解,艾森豪威尔政府领导西方阵营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在谈判过程中,联邦德国作为危机的利益攸关方,对艾森豪威尔政府的谈判政策表现出了充分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反映了在冷战背景下,作为超级大国的盟友的不安全感。  相似文献   
18.
1949年至1950年代中期,是联邦德国与美国两国关系史上的蜜月时期。双方通过深化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建立起亲密合作的关系。在两国亲密合作关系的形成过程中,阿登纳坚定地选择与西方、与美国站在一起的外交政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美各级别篮球联赛发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BA的发展,经历七十多年的历史,它们有着完善的运营机制和竞赛体制,有着广泛的青少年篮球爱好者作为基础,有着庞大的NCAA(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及ABA(NBA次级篮球联盟)作为递队,致使NBA蓬勃发展,经久不衰。而我国篮球职业联赛———CBA的发展才刚刚十几个年头,整体水平还处于落后状态,和欧美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和挖掘,和美国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然而如何提高水平,缩小差距是我们每一位篮球工作者应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20.
迫于国际形势和国内外舆论压力,布什政府从2007年开始调整中东政策,把遏制伊朗作为政策重点。为此,美国重新扮演了巴以和平调解人的角色,主动缓和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美阿关系的发展对正在积极参与中东事务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中东仍是美国对外战略关注的重点,“美国因素”在中阿关系中会更加频繁,三者互动将更为密切。中国对中东问题的积极立场及对中东事务的主动参与,对于推动中、美、阿关系的良性互动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