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17篇
人口学   51篇
丛书文集   179篇
理论方法论   54篇
综合类   1005篇
社会学   168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宋明理学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再到泰州学派的演化,在哲学上表现为从“理本论”到“心本论”再到“身本论”的逻辑发展。泰州学派的宗祖王艮提出的“尊身论”是其中的一个关节点,此论是其“格物论”的延伸,包含了尊身、修身、安身、爱身、敬身、保身等要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彰明了身之为本,家国天下之为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目标系于人之一身的道理。  相似文献   
762.
周运清 《学术论坛》2003,25(5):127-131
"企业经营城市"是一个创新理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文章依据武汉百步亭花园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创新经验,从城市的本质、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政府职能转变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企业经营城市的实践与理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大工业不仅生产了城市,也生产了主导城市运行或经营城市的工业化组织。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将经营城市的职能还给工业化组织。  相似文献   
763.
本文论述了“以德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还论述了人民主体与党的领导的关系,以及要实现“以德治国”就必须加强以人民为主体的诸方面的权力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64.
张之洞在“经世”—“洋务”的路上后来居上 ,“最乐道”“中体西用” ,为“务通”、“务本”力言、力行 ,在晚清大员中罕有比匹。用多维的辩证分析、综合的复合性思维透视 ,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作用是两重性的 ,但其主要政治品格是一种应对“大变”、“全变”历史趋势的新的“不变”论。“中体西用”论是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文化整合心路历程上的一座“幽巷”和“迷宫”。生动活泼和不断推陈出新的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文化整合 ,不宜也难用“体用”这类带有单一、单向思维定式特征的传统范式去规约。  相似文献   
765.
环境哲学的另类形态:人文生态学(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晏辉 《河北学刊》2005,25(6):29-35
环境在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是由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产品所构成的人的生存空间和意义空间。作为过程,它表现为自然的人化;作为结果,它表现为人化的自然,健康的环境乃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必须基于价值与文化的维度来研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参照,以他人、社会甚至代际利益作为评价环境的价值尺度,并以追求和谐与幸福为旨归。环境哲学的人文生态学转向乃是人类在解决自然生态的进程中求助于人性化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人类正确对待自然的观念方式、政治方式、制度方式和行为方式是解决自然生态的根本出路,也是试图拥有真正人的生活的一种努力。重建人文生态具有双重效应: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文化基础;为追求人的身心和谐与心灵净化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在梳理生态学的人文生态学转向与限制、环境哲学及其局限的基础上,试图寻找造成环境问题的社会设置基础,主张构建人文生态是解决生态危机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766.
了解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食品系在校大学生饮食、运动和其他生活习惯现状及其对身体成分的影响,为促进在校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和养成健康行为提供依据。采用自编饮食、运动及其他生活习惯问卷调查,结合由MC-180多频身体成分分析仪获得体脂肪率、体质指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学生饮食行为较好,多数学生周运动次数较少,日饮水量和周运动次数对体质指数影响显著,早餐习惯和熬夜对体脂肪率影响显著。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饮食、锻炼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767.
In this article, we conceptualize the production of shame in the Blackened body as a mechanism of White governmentality in UK academia. By identifying shame as a racist anti‐woman form of governmentality that is utilized by universities to silence, alienate and degrade women of colour, we conceive how shame is imposed on her body as a form of disciplining by the White academy. We term this governmentality of recoding her corporeal body and affectivity as pornographic in its capacity and quest to possess her body and manipulate her senses. This recoding occurs within a libidinal economy that structures psychic and emotional life. For management, disciplining the racialized woman derives both pleasure and shame. For the racialized subject, the shame is carried in her body and transformed from a pornography to a psychology of power in which she re‐narrates herself as a body in deficit; lacking networks, motivation, likeability and so on. We posit that understanding the production of shame as a mode of disciplining of the Blackened body in the White academy provides a means for recovery, agency and solidarity for the Blackened body.  相似文献   
768.
葛水平的小说《甩鞭》与《喊山》中将人的身体定位在熟人社会。这一社会中身体本身即能成为人们实现需求的方式和目的,无需任何的掩饰。但是身体却不能摆脱其所处位置——生理位置与文化空间的束缚。  相似文献   
769.
《许三观卖血记》以卖血为主线勾勒出一幅以身体为中心的苦难图景,从血与生命的紧密联系来凸显对内在血缘血统限制下的身体的重视,展现出传统的对身体无限崇拜的身体观。生存之下的身体成为存活的支点,苦难的载体以及肉体享乐与寻求偿还的对象。与此同时,以极端的方式——卖血来获取生活资料使得身体商品化,商品化下的身体是对传统血肉神圣性的背离,打破了纯粹以血缘血统为纽带的传统的身体观,并以情与爱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70.
Geneticists, biologists, social scientists, and humanist scholars have powerfully critiqued race as a stable set of biological categories. Despite this, in everyday life, race is consistently assumed to be visually available in physical features. Racial categories also continue to be used in scientific and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 as if they were self‐evident and real. In this study, I examine the role of visual percep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acial categories and their recalcitrance in everyday thought and interaction. My observations are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25 blind people, which highlight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ir nonvisual, non‐appearance‐based experiences of r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