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59篇
社会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陈邵桂教授著作《新闻发现例话》,围绕“新闻发现”这一范畴,引用大量实例,由浅入深、生动细致地对相关新闻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其间更贯穿着作者对新闻记者如何做人与读书的深刻认识,确确实实将“新闻发现”这样一个“小题目”做成了“大文章”。  相似文献   
42.
马克斯·韦伯政治合法性理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革 《北方论丛》2006,(1):156-158
合法性问题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把合法性作为一种社会学现象来加以研究首推马克斯·韦伯。韦伯将历史上出现过的政治秩序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所谓的“传统型”、“个人魅力型”和“法理型”。从长远发展和政权持久延续的角度看,制度合理而受到民众认可的“法理型”显然更加切实、合理。  相似文献   
43.
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曾风靡东西方许多国家,吸引着众多的读者阶层,并在世界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其强大的魅力环。歌德刻骨铭心的切身经历从心中喷发而出,在最适合宣泄内心的书信日记里尽情倾诉,倾诉中重温昔日恋人的完美,而梦想、爱情和无情的现实一起被高度碾压成满腔的爱恨烦恼。绝望的一枪,凄惨而悲壮,了结了维特的烦恼,留给读者的是愁绪和心结。  相似文献   
44.
周作人散文是他一生中留下的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这成就的精髓在于形成了悠游闲适、平和冲淡的文风。试究其文风的形成,不可否认有着传统的印记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多的受到了追求以“生活的艺术”为中心的闲适生活态度的影响。因此在散文意象的选择上,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其独特的韵味及审美追求。结合作品中意象的具体分析,对周作人散文创作做一个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45.
徐亚平 《云梦学刊》2000,(4):104-105
在新闻体裁中,较之于消息,通讯似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通讯的文化品位,来自于挖掘采访对象的文化特质,来自于丰富作品内容的文化意蕴,来自于凸现结构语言的文化张力。  相似文献   
46.
胡宗健 《云梦学刊》2000,(5):55-57,,85,
近10余年小说的发展表现于叙述态势的变化,80年代马原,残雪等开风气之先,格非、陈村等在叙述时间的处理上创新,90年代以来叙述先锋意识虽开始隐若,但表现出极强的个性魅力,具体表现为自由叙述,反讽叙述,非常规叙述等。  相似文献   
47.
艺术魅力从何而来--<德伯家的苔丝>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作者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将栩栩如生的人物,精采动人的情节,优美如画的景物和精巧别致的结构一起呈现于读者眼前,给人以美感和享受,让人领悟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8.
马斌惠 《唐都学刊》2004,20(6):156-158
邓小平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青年时期,他赴欧求学,寻求救国真理。在革命紧要关头,他毅然归国,投身于革命运动之中,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显示出了他的雄才大略。从20世纪30年代到粉碎"四人帮",他在政治上遭遇坎坷,但他不屈不挠,坚持正义。在新时期,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以及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废除干部终身制,他坚决要求辞去一切职务,体现了他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49.
教师魅力在教育中的充分展现对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起关键作用,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新形势下,应注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学魅力和整体形象的塑造,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增强当代大学生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50.
儒家“比德”观与《红楼梦》美学韵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儒家"比德"观以某些自然物与人的品德的相似点为媒介,建立一种以物观德的形象化的道德认知和体验的方法,这也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曹雪芹不自觉地将"比德"观渗透于《红楼梦》的艺术建构中,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去解读《红楼梦》不失为理解其艺术特色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