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2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48篇
管理学   66篇
民族学   92篇
人口学   135篇
丛书文集   348篇
理论方法论   193篇
综合类   1891篇
社会学   785篇
统计学   14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502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李金辉 《北方论丛》2006,(1):114-117
科学解释学认为,科学不是无前提的,对科学的理解无法摆脱“解释学循环”。科学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的一种生存实践。科学不能在脱离解释学的人类真空(纯粹的自然界)中存在,科学不是与人无关的纯粹“客观的”公理化、形式化体系。它必须在人类“共在”的社会中、文化中和政治中得以生存。对科学解释学的完整理解离不开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微观文化学、科学微观政治学这三重维度。  相似文献   
132.
In the June issue ofSociological Forum, several authors addressed the question, What's Wrong with Sociology. Answers included increased fragmentation of the discipline, and the lack of an identifiable cumulative core of sociological knowledge. This paper examines many of the claims made by the contributors to the June 1994Sociological Forum, reframes their arguments, and by placing debates regarding the problems in sociology in a broader perspective, identifies many of the recent advances made by the discipline. Focusing on such not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as feminist and postmodern scholarship, we locate the positive side of multiple perspective research.Feminist Scholars in Sociology is a collective of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and sharing feminist theory and methodology.  相似文献   
133.
老舍的文学作品与当代影视媒体有着良好的互动态势:一方面它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给影视媒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学脚本,另一方面,影视传媒也宣传扩大了作品的影响,使其在当代赢得更多的读者和观众。着力描写下层市民的喜怒哀乐与婚丧嫁娶、情节的曲折感人、文化意蕴的深刻悠长、语言的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备受当代影视传媒青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4.
在中国做“海外中国研究”——中国研究的立场与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德文 《社会》2007,27(6):80-80
从海外中国研究到中国研究的转变过程, 实际上也即意味着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向作为研究主体的中国的转变过程. 如何面对作为“西学”的海外中国研究在“中国研究”中的地位,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研究的立场与进路, 应该成为国内中国研究的题中之意. 中国研究的立场是中国主位的, 实现这一立场, 其具体进路在于中国研究是问题取向、经验取向, 最终应该是以认识及理解中国为取向的, 因而, 在这种研究进路下, 中国研究的学术的主体性只能在认识和理解中国的过程中作为“副产品”出现。  相似文献   
135.
试论北京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辅仁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天主教大学,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办学宗旨。校长陈垣通过多种方式网罗了一大批国学名师,为学校的国学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师资基础。辅仁大学为了强化国学教育采取了一些富有特色的举措,学校因此成为当时中国国学教育的重镇,这些措施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6.
赵天成 《求是学刊》2004,31(3):37-42
德国古典哲学是由近代认识论思维范式向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转换的过渡和中介。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从人学指向的出发点、辩证方法、理论面向实际的合理内容等诸方面都生动体现了这一哲学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的逻辑关联。在这方面,黑格尔的独特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3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人学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理论热点 ,本文着重探讨了人学理论研究对于哲学发展的意义。总结概括目前国内学术研究的基本观点 ,无论是等同论、并列论、兼容论 ,都无法深刻阐释人学研究对于哲学的理论意义 ,同样也不能完全揭示哲学所蕴涵的人学底蕴。为此 ,笔者从哲学致思理路转换的角度切入 ,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之路 ,从中概括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路  相似文献   
138.
西部学报编辑主体现代意识的特征及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03,19(4):111-115
学报编辑主体的现代意识是指符合现时代编辑出版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理念或意识,它是与时俱进的编辑理念,求真务实的品牌意识以及无私奉献的创新精神的统一.其构成要件是开放意识、信息意识、前瞻意识、策划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等等.西部学报编辑主体现代意识具有低层次性、不平衡性和片面性特征.要强化西部欠发达地区学报编辑主体的现代意识,应从主、客观两大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9.
简析哥特式电影的黑暗性及其审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特式电影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成为当代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哥特式电影自始至终都充满着"黑暗",这不仅成为它的基本场景,也是它最常见的情感基调,同时也反映着人性中的基本要素,如欲望、恐惧等等.  相似文献   
140.
Feminist publishing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eminist art movement of the 1970s and into the 1980s, and Heresies: A Feminist Publication on Art and Politics was a key journal in this landscap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eresies is important not only because it was a forum for som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eminist art women of the period, but because it experimented with an editorial structure that required participants to reckon with the discomforts of difference. Editors of the periodical took seriously the feminist critique of 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and both promoted and practiced collective publishing. Moreover, through an emphasis on editorial statements, I consider how Heresies gives expression to the affective entanglements of the women involved in Heresies' specific form of collaboration and collective feminist politics. An examination of the editorials as sites of affective intensity helps to come to an understanding not of what women were thinking, writing, and making, but how they may have felt about their work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women with whom they work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