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4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5篇
人口学   297篇
丛书文集   371篇
理论方法论   124篇
综合类   1947篇
社会学   133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王维平  夏淼 《西北人口》2008,29(6):112-116
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及其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正确认识人口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阚。针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严重形势,科学发展现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为实现人口与自然和谐统一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22.
佟维 《兰州学刊》2008,(Z1):33-35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个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诠释和运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23.
生态文明是不同于工业文明时期的一种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的新型文明形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4.
生态文明建设与先进生产力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是实施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生态文明建设对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新的先进性要求。在生态文明语境中,先进性不但体现了高水平,还代表着正确的发展方向。生产力发展必须顺应生态文明进步趋势,才能保有全面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25.
肖素娟  王树臣 《河北学刊》2008,28(1):199-201
作为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设计改革开放的总框架中始终把民主政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思考,并在实践过程中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领导力量、前进的推动力等相关内容作出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26.
关于调整我国现行生育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为什么需要适时调整我国现行生育政策上,应恰如其分地认识它对减缓未来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严重程度、增强未来家庭养老功能、促进未来广大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抑制未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作用;在何时调整我国现行生育政策上,从多方面考虑以2015年后较为合适;在如何调整我国现行生育政策上,最好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双轨制"。  相似文献   
127.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trends in childlessness varied strongly across European countries whil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grew continuously across them. Using census and large-scale survey data from 13 European countries,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factors among women born between 1916 and 1965. Up to the 1940 birth cohort, the share of women childless at age 40+ decreased universally. Afterwards, the trends diverged across countr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overall trends were related mainly to changing rates of childlessness within educational groups and only marginally to changes in the educational composition of the population. Over time, childlessness levels of the medium-educated and high-educated became closer to those of the low-educated, but the difference in level between the two better educated groups remained stable in Western and Southern Europe and increased slightly in the East.  相似文献   
128.
Based on Dutch colonial registers (thombos), this paper reconstructs fertility for two districts in Ceylon, 1756–68. It overcomes challenges in data quality by establishing the outer bounds of plausible estimates in a series of scenarios. Among these, total fertility rates (TFRs) averaged 5.5 in one district, but only 2.7 in the other. These figures exclude the victims of infanticide, a custom noted in European travelogues between about 1660 and 1820. Sex ratios among children differed depending on the number of older siblings, and overall, 27?per cent of girls are missing in one district and 57?per cent in the other. There was little significant variation either in the TFR or the sex ratio by socio-economic status, suggesting that poverty was not a key factor in motivating infanticides. Instead, we argue that at least parts of Ceylon had a forward-looking culture of family planning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hich was lost in subsequent decades.  相似文献   
129.
只有考古出土物上明确标着黄帝时期“字样”“图样”,或可通过别的旁证确认其为黄帝时期物件,否则,把西安杨官寨遗址与黄帝时期挂钩就是一种“比附”,这种看法并不科学,至少不了解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和阿罗“独裁定理”从形式系统角度对传统考古学局限性的揭示。杨官寨遗址出土的“镂空人面覆盆形器”(“倒扣花盆”),即史前作为“大巫”的黄帝(或其亲属近臣)之祭器,应属“国宝”级文物;“陶祖”则是史前龙山时期代替仰韶时期过程中“制度化祭祖”的证据,显示出当时男权社会取代女权的进步。作为5000年前的“黄帝故都”,杨官寨遗址发掘近10年,除《考古报告》外,少见有分量的考古研究成果。对此,中国考古学应当直面“中国文明起源多元论”的倡导者苏秉琦、张光直等前辈当时不知杨址等新发现的缺憾,否定“中国文明起源多元论”缺乏“中国文明起源‘花芯’论”补充表述的不足,走向“否定之否定”,确认中原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中具有“花芯”即文明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30.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知识经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西方“知识经济”理论试图用科学知识的创造与应用状况来规定人类发展高阶段的社会文明和历史时代的本质及规律。这与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来定位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的原则相去甚远 ,对此我们不能盲目认同 ,但我们也不能对之虚无主义地完全排斥。应该看到 ,“知识经济”问题的研究将会推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科学知识要素的关注 ;将会加深我们对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 ;将会更新我们对知识分子历史地位的认识。这些都将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唯物史观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